《满江红 谢番丞荐举》
时间: 2025-01-22 04:28:54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满江红 谢番丞荐举
作者: 吴存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满江红
词赋凌云,医不得家徒四壁。
俄又报槐花风急,一天秋色。
老去久忘炊黍梦,兴来偶作乘槎客。
问当时鹗表属何人,松厅墨。
人纵有,垂天翼。
谁不待,培风力。
但吹嘘到处,扶摇咫尺。
倚我一枝壶叟杖,为公三弄桓伊笛。
约相逢解佩换蒲萄,长安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中,作者感叹自己才华横溢,却难以获得富贵,家中一贫如洗。突然间,听闻槐花的风声,秋日的色彩愈加浓烈。自己已年老,早已忘却了曾经的梦想,偶尔也像乘船的客人那样兴起。问当年那些与我相交的朋友,现在又归属何方,是否依然在松厅中挥笔书写。即使有人有着翱翔的翅膀,谁不期待借助风的力量?可是到处都是虚谈,想要扶摇直上却近在咫尺。倚靠着我的一根拐杖,三次吹响桓伊的笛声。约好相逢时解佩换葡萄,在长安的街陌上共叙旧情。
注释:
- 凌云: 指才华出众,达到很高的境界。
- 家徒四壁: 形容家中非常贫困,只有四面墙壁。
- 槐花: 槐树的花,常用作诗中意象。
- 乘槎客: 指乘船的人,象征漂泊与无家。
- 鹗表: 指鹗(鱼鹰)作为象征,可能指代一位朋友或同道中人。
- 松厅墨: 可能指代朋友之间的书信往来。
- 扶摇: 形容风势强劲,扶摇直上。
- 桓伊笛: 桓伊是古代的一位乐师,笛声悠扬。
典故解析:
- 桓伊: 传说中的乐师,以其善于吹笛而著称,是古代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 长安: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都城,长安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象征着繁华与交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存,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其词风清丽,兼具文人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可能因个人经历而表达对命运的无奈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满江红》通过对个人境遇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与对友谊的珍视。开头以“词赋凌云”引入,显示出作者自信的才华,但紧接着却是“家徒四壁”的沉重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此时槐花的风声、秋色的描写,不仅渲染了季节的变化,也暗示着人生的转瞬即逝。诗人在年龄渐长之后,已然忘却了曾经的梦想,却在偶然的兴致中回忆起乘槎的自在。接下来,作者通过对昔日友人的追问,表达了对旧友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提到的“扶摇”“桓伊笛”则象征着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尽管现实中充满了无奈与艰辛。最后的约定相逢,象征着对友情的渴望与期待,赋予整首词以温暖的情感基调。整体来看,吴存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的苦乐,表达了对理想与友谊的执着追求,具有深远的哲理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词赋凌云,医不得家徒四壁: 意指自己的才华出众,但却无法改变自己贫穷的境况。
- 俄又报槐花风急,一天秋色: 突然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带来一种忧伤的气息。
- 老去久忘炊黍梦,兴来偶作乘槎客: 年龄渐长,曾经的梦想已被遗忘,偶尔又有一丝轻松的心情。
- 问当时鹗表属何人,松厅墨: 追问曾经的朋友们,如今各自何处。
- 人纵有,垂天翼: 即便有翱翔的能力,依然不能改变生活的现状。
- 谁不待,培风力: 每个人都希望借助风的力量,飞得更高。
- 但吹嘘到处,扶摇咫尺: 现实中充满虚妄的言辞,理想却近在眼前。
- 倚我一枝壶叟杖,为公三弄桓伊笛: 用手中的拐杖,三次为朋友吹响笛声。
- 约相逢解佩换蒲萄,长安陌: 期待与朋友相逢,共同叙旧情。
修辞手法:
- 比喻: “乘槎客”比喻漂泊的生活,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 拟人: 将“风”赋予力量,使其成为追求理想的象征。
- 对仗: 整首词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抒发个人对理想与友情的追求,展现了在困境中仍然渴望自由与温暖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槐花: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思乡之情。
- 秋色: 代表成熟与人生的沉淀,也暗示着凋零与无奈。
- 乘槎: 代表自由与梦想,象征着对生活的向往。
- 桓伊笛: 表达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对友谊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 A. 友情
- B. 理想与现实
- C. 孤独
- D. 乡愁
-
“家徒四壁”是什么意思?
- A. 家里有很多财富
- B. 家里非常贫困
- C. 家里人丁兴旺
- D. 家里有很多书籍
-
“扶摇咫尺”中的“扶摇”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鸟
- B. 一种风的力量
- C. 一种舞蹈
- D. 一种乐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 吴存的《满江红》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过往的追忆,但吴存的词更侧重于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友人的思念,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脆弱。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中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