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山色澄秋》

时间: 2025-01-11 15:44:24

山色澄秋,水光融日,浮萍飘碎还圆。

数行征雁,分破白鸥烟,高下回塘暗谷,写幽思、终日溅溅。

闲凝望,残霞暝霭,何处一渔船。

江南,思旧隐,筠轩野径,茅舍疏椽。

惯携壶花下,敧帽风前。

想像渊明旧节,琴中趣。

何必疏弦,不将五斗,输与北窗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庭芳·山色澄秋
作者: 方千里 〔宋代〕

山色澄秋,水光融日,浮萍飘碎还圆。
数行征雁,分破白鸥烟,高下回塘暗谷,
写幽思终日溅溅。闲凝望,残霞暝霭,
何处一渔船。江南,思旧隐,
筠轩野径,茅舍疏椽。
惯携壶花下,敧帽风前。
想像渊明旧节,琴中趣。
何必疏弦,不将五斗,
输与北窗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秋天山水的清澈与宁静,阳光洒在水面上,浮萍在水中漂浮,时而破碎,时而又合拢。几行大雁飞过,打破了白鸥在空中飞舞的宁静,回荡在高低起伏的塘边和幽暗的山谷中,表达了我整日的幽思。悠闲地凝望着,夕阳的余晖与薄雾交融,哪里有一只渔船呢?在江南,我思念旧日的隐居生活,竹屋旁的小路,茅草屋的疏落屋檐。我习惯在花下提壶饮酒,帽子歪着迎风而立。想象着陶渊明的旧日情趣,琴中的乐趣也随之而来。何必去弹那些疏远的琴弦,不如将五斗米的酒,送给北窗下的安眠。


注释:

  • 山色澄秋:山的颜色在秋天显得特别清澈。
  • 浮萍飘碎还圆:浮萍在水中漂浮,有时破碎有时又合拢,形容水面的变化。
  • 征雁:指南飞的大雁,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江南:指中国南部地区,著名的风景区。
  • 渊明:指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隐士生活和田园诗著称。
  • 五斗:指五斗米,象征着陶渊明的简单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千里,北宋词人,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及其与人情的关系,其作品常透出淡淡的忧伤与豁达的情怀。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们追求隐逸生活的浪潮,诗人通过描绘秋日的山水,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忆。

诗歌鉴赏:

《满庭芳·山色澄秋》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诗的开头“山色澄秋,水光融日”即以清澈的秋色和温暖的水光,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接着,诗人用“数行征雁”来引入秋天的主题,描绘出大雁飞过的情景,象征着季节的变化和离别的情感。

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通过“闲凝望,残霞暝霭”来传达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尤其是“何处一渔船”,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思索,仿佛在追寻过去的宁静生活。

最后,诗人通过对陶渊明的想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简单生活的追求。整首词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结合诗人的内心情感,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给人以深远的启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色澄秋:描绘秋天的山色清澈明亮,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2. 水光融日:阳光洒在水面上,水波荡漾,映出光影,形成美丽的景象。
  3. 浮萍飘碎还圆:浮萍在水面上随波而动,时而破碎,时而又合拢,象征着生活的变化。
  4. 数行征雁:几行大雁从空中飞过,打破了宁静,带来了季节的变化。
  5. 高下回塘暗谷:描绘出山水的高低起伏,暗示着深远的思考。
  6. 写幽思终日溅溅:表达诗人整日的思索,情感的流动如水般涌动。
  7. 闲凝望,残霞暝霭:悠闲地凝望着,夕阳的余晖与薄雾交融,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相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拟人:描绘浮萍的“飘碎还圆”,赋予自然以生命的感觉。
  • 对仗:如“高下回塘暗谷”,展示了诗歌的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内心平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色:象征着自然的美与宁静。
  • 水光:象征着生活的流动与变化。
  • 浮萍: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征雁:象征着季节的更替与离别的情感。
  • 渔船:代表着安静的生活与隐逸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数行征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春天的到来
    B. 秋天的离别
    C. 夏天的繁华
    D. 冬天的寒冷

  2. “何处一渔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寂寞与思念
    B. 欢乐与热闹
    C. 忧伤与愤怒
    D. 平静与无聊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对自然和隐士生活的向往。
  • 李白《庐山谣》: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方千里的《满庭芳·山色澄秋》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通过自然景色表达情感,但方千里更偏向于隐逸生活的思考,而李清照则多表达对往事的感慨与伤怀。两者在主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陶渊明诗文选集》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