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苏方一章》

时间: 2025-04-28 20:45:56

(苏方,讽商胡舶舟运苏方,岁发扶南林邑,至齐国立尽)

苏方之赤,在胡之舶,其利乃博。

我土旷兮,我居阗兮,

我衣不白兮。

朱紫烂兮,传瑞晔兮。

相唐虞之维百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方,讽商胡舶舟运苏方,岁发扶南林邑,至齐国立尽苏方之赤,在胡之舶,其利乃博。我土旷兮,我居阗兮,我衣不白兮。朱紫烂兮,传瑞晔兮。相唐虞之维百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主要借苏方的商船来讽刺当时的商贸现象,提到每年从扶南、林邑等地的船只到达齐国,带来了丰富的物资。在这些船只中,商业利益十分丰厚。而我所生活的土地却是荒凉,我的居所也十分闭塞,衣服没有洁白的颜色。鲜艳的红紫色如同焰火般绚烂,传递着吉祥的光辉。我们与唐虞时代的富饶繁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注释:

  • 苏方:指古代的贸易地区,可能指代南方的某个地方。
  • 商胡:指的是商代的商人和胡人,商胡舶舟指那些进行贸易的船只。
  • 扶南、林邑:古代地名,今属东南亚地区,表示当时的对外贸易。
  • 齐国:古代中国的一个诸侯国,地处今山东一带。
  • 朱紫:指鲜艳的颜色,象征繁华的生活。
  • 唐虞:指的是上古的唐朝和虞朝,象征着盛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况,字君平,号元景,唐代人,生活在盛唐时期,才华横溢,以诗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讽刺性和思考性。

创作背景:

在唐代,商业繁荣,但也伴随着社会的不平等和某些地区的荒凉。诗人通过讽刺商贸现象,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诗歌鉴赏:

《苏方》是一首具有强烈讽刺色彩的作品,通过对苏方的商贸活动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矛盾。诗中提到的“我土旷兮,我居阗兮”,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无奈与失望,反映了农业社会与商业社会之间的对比。诗人以鲜艳的色彩“朱紫烂兮”来衬托商业的繁华,然而这种繁华并没有惠及到自己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提到的“唐虞之维百兮”,进一步强调了历史的对比,唐虞时代的富饶与诗人当下的凋敝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现实的失望。整首诗在意象上通过商业船只的描绘、个人生活的困顿以及历史的反思,传达出一种深沉的社会批判意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苏方,讽商胡舶舟运苏方”:开头点明主题,指出苏方的商船是讽刺的对象。
  • “岁发扶南林邑,至齐国立尽苏方之赤”:描述了商业活动的频繁和盛况。
  • “在胡之舶,其利乃博”:强调商贸带来的丰厚利润。
  • “我土旷兮,我居阗兮”:表现个人生活的困窘与无奈。
  • “我衣不白兮”:暗示贫困与生活的窘迫。
  • “朱紫烂兮,传瑞晔兮”:通过色彩的对比,强调商业繁荣的表象。
  • “相唐虞之维百兮”:历史的反思,表达对盛世的向往与对现实的不满。

修辞手法:

  • 对比:将盛世与当下进行对比,突显社会的矛盾。
  • 夸张:使用夸张的色彩描绘,增强视觉冲击力。
  • 象征:朱紫象征繁华,土荒象征贫困。

主题思想: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商业化进程的思考与批判,表达了对历史盛世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失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商舟:象征商业繁荣。
  • 朱紫:象征富贵与繁华。
  • 土地:象征生活的基础与贫困的现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苏方”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北方
    • B. 西方
    • C. 南方
    • D. 东方
  2.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表现个人生活的困窘?

    • A. 朱紫
    • B. 舶舟
    • C. 土地
    • D. 贸易

答案:

  1. C. 南方
  2. C. 土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卖炭翁》

诗词对比:

  • 《春望》与《苏方》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但《春望》更加强调国破家亡的悲痛,而《苏方》则侧重于商业与个人生活的对比,展现了不同层次的社会批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