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塞上曲
原文展示:
黠虏初南下,尘飞塞北境。
汉将怀不平,雠扰当远屏。
金革卧不暖,起舞霜月冷。
点军三十千,部伍严以整。
酣战祈成功,于焉罢边衅。
白话文翻译:
敌人刚南下,尘土飞扬遮蔽了北边的边境。
汉朝的将领心中充满不满,敌人也在远处骚扰。
战甲没有温暖的感觉,寒霜中舞动显得格外冰冷。
点兵三万,军队编制严整。
在战斗中祈求成功,于是停止了边境的纷争。
注释:
- 黠虏:狡猾的敌人,指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 尘飞:尘土飞扬,形容战斗或行军时的情景。
- 汉将:汉朝的将领,指负责抵御敌人的军官。
- 金革:指战甲、武器等装备,形容战士的装备。
- 酣战:激烈的战斗,形容战斗的状态。
- 边衅:边境冲突或纷争。
典故解析:
“尘飞塞北境”描绘了战斗的紧张氛围。汉朝历史上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频繁,诗中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汉将的“不平”则暗示了对敌人侵扰的不满与愤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况(约743年-约805年),字子恭,号淮阳,唐代诗人,世称“诗中有画”。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边塞的思考和对战争的反思。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汉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冲突频繁的时期。诗中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愤懑,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倦。
诗歌鉴赏:
《塞上曲》是一首具有强烈战争气息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战争的场景,展现了士兵在边境作战时的心态。开头两句“黠虏初南下,尘飞塞北境”,以生动的图景描绘出敌人侵扰的场面,仿佛让人置身于战场之中,尘土飞扬,紧张而危险。接下来,诗人表达了汉将内心的愤懑与不安,这不仅是对敌人骚扰的反应,也反映了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与焦虑。后半部分提到“金革卧不暖,起舞霜月冷”,通过对战甲和冰冷霜月的描写,突显了士兵在严酷环境中的艰难和孤独。最后两句则展现了汉军整齐的阵容和对胜利的渴望,表达了对战争结束的期盼。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层次,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心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黠虏初南下:敌人开始南侵,暗示战争即将来临。
- 尘飞塞北境:战场上尘土飞扬,形象地表现出混乱的局面。
- 汉将怀不平:汉朝将领心中充满愤懑,表达对敌人侵扰的不满。
- 雠扰当远屏:敌人远方骚扰,暗示战争的复杂性和持续性。
- 金革卧不暖:战甲冰冷,士兵在寒冷中感受到战斗的无情。
- 起舞霜月冷:在霜月之夜,士兵们仍在战斗,形象生动。
- 点军三十千:整齐的军队,表现出汉军的力量与纪律。
- 部伍严以整:军队组织严密,显示出战斗前的准备。
- 酣战祈成功:在激烈的战斗中祈求胜利的到来。
- 于焉罢边衅:希望战争结束,边境纷争得以平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战争的严酷与寒冷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如“点军三十千,部伍严以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拟人:将“金革”与“霜月”赋予感情,突显士兵的处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与对和平的渴望,借助生动的战争描绘,突显了士兵在战乱中的无奈与愤懑,反映了那个时代士人的情怀。
意象分析:
- 尘土:象征战争带来的混乱与动荡。
- 霜月:代表寒冷与困境,暗示士兵在艰难环境中征战。
- 金革:战甲的象征,反映了士兵的勇气与牺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黠虏”指的是: A. 懦弱的敌人
B. 狡猾的敌人
C. 和平的使者
D. 友好的邻居 -
诗中的“酣战”意为: A. 安静的战斗
B. 激烈的战斗
C. 休息的时刻
D. 友好的交流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顾况的《塞上曲》和王昌龄的《出塞》,两者都涉及边塞主题,但王昌龄的作品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历史的感慨,而顾况则更侧重于战争的描绘和士兵的心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顾况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