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时间: 2025-01-11 21:42:31

含愁坐久和衣卧。

卧了无眠还起坐。

相思最苦却难拚,莫怪新词添日课。

窗前一个凄凉我,窗外阴寒天欲堕。

潇潇风雨有鸡鸣,漠漠云山无雁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楼春
作者: 顾随

含愁坐久和衣卧。
卧了无眠还起坐。
相思最苦却难拚,
莫怪新词添日课。
窗前一个凄凉我,
窗外阴寒天欲堕。
潇潇风雨有鸡鸣,
漠漠云山无雁过。

白话文翻译:

长时间带着忧愁坐着,穿着衣服躺下。
躺下了却无眠,又起身坐着。
思念最为痛苦,却无法解脱,
不要怪我每天都写新词。
窗前只有我一个人凄凉,
窗外阴冷的天气似乎要下雨。
潇潇的风雨中传来鸡鸣声,
而远处的云山上没有雁飞过。

注释:

字词注释

  • 含愁:心中满怀忧愁。
  • 和衣卧:穿着衣服躺下。
  • 相思:思念情人。
  • :解脱、放弃。
  • 新词:指写作的新诗。
  • 凄凉:孤独、悲凉的状态。
  • 阴寒:阴冷、寒冷的气候。
  • 潇潇:形容雨声或风声,意指细雨。
  • 漠漠:形容空旷无边的样子。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表达了相思之苦和孤独的情感,这种主题在古诗词中常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随(1903年-1982年),字子华,江苏人。顾随是近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早年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致力于汉诗的现代化,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关注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20世纪初,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代,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交织,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对情感的思索与表达。

诗歌鉴赏:

《玉楼春》是一首深刻而细腻的抒情诗,透过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相思,展现了人类情感的脆弱与无奈。诗的开头“含愁坐久和衣卧”便直接切入了情感的主题,诗人因思念而感到心中愁苦,情绪的沉重使他无法入眠,即使躺下也难以安宁。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用“相思最苦却难拚”道出了思念的痛楚与无奈,似乎在诉说对爱人的渴望与思念的折磨。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窗外的阴寒天气,与窗前孤独的身影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诗人通过“潇潇风雨”和“鸡鸣”这些自然景象,展现了内心的凄凉与无助,而“漠漠云山无雁过”则更是将孤独推向极致,仿佛连天际的雁群也因悲伤而不愿飞过。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使人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又无奈的相思之苦,赋予了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含愁坐久和衣卧:诗人因愁苦而静坐,穿衣而卧,表明其心中沉重的情感。
  2. 卧了无眠还起坐:即便躺下也无法入眠,反复起坐,体现出内心的焦虑与思念。
  3. 相思最苦却难拚:思念情人是最痛苦的,但又无法解脱,显示出无奈。
  4. 莫怪新词添日课:写作新诗成为了日常,仿佛是为了抒发心中情感。
  5. 窗前一个凄凉我:窗前的孤独感,只有自己在默默承受痛苦。
  6. 窗外阴寒天欲堕:窗外的天气阴冷,暗示着内心的忧郁。
  7. 潇潇风雨有鸡鸣:细雨和鸡鸣声构成了一个寂静又悲凉的场景。
  8. 漠漠云山无雁过:远处的云山无雁飞过,象征着孤独与无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苦,表现出情感的深度。
  • 拟人:通过“潇潇风雨”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增强意境。
  • 对仗:如“窗前一个凄凉我,窗外阴寒天欲堕”,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情人的深切思念与孤独的情感,展现了人内心深处的脆弱与无助,反映了在社会动荡背景下,个体情感的沉重与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窗前:象征着孤独与思念的空间。
  • 风雨:象征着内心的忧伤与外界的困扰。
  • 鸡鸣:寓意着生活的继续,但在孤独中显得格外凄凉。
  • 云山:象征着遥远与不可及的思念,表明诗人内心的渴望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含愁坐久和衣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忧愁
    • C. 兴奋
    • D. 无聊
  2.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表现了内心的孤独?

    • A. 风
    • B. 雁
    • C. 雨
    • D. 鸡鸣
  3. “相思最苦却难拚”表达了怎样的心境?

    • A. 解脱
    • B. 无奈
    • C. 忍耐
    • D. 快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相思》 by 王维
  • 《无题》 by 李商隐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相思》中,同样表达了思念情感的苦楚,但情景更为温柔,显现出一种悠然的态度。而顾随的《玉楼春》则更加强调孤独与无奈,情感更加深沉且沉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顾随诗文集》
  2. 《近现代诗词选》
  3.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