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社》

时间: 2025-01-25 18:03:26

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

忽然箫鼓来何处,走杀儿童最可怜。

虎面豹头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慱渠侬一饷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作社朝祠有足观,
山农祈福更迎年。
忽然箫鼓来何处,
走杀儿童最可怜。
虎面豹头时自顾,
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
不慱渠侬一饷癫。

白话文翻译:

在社祭的早晨,祠堂里热闹非凡,
山里的农民祈求丰收,迎接新年。
忽然听到箫和鼓的声音,不知从哪里传来,
那些孩子们争相奔跑,真是让人心疼。
猛兽的图案在节日中显得格外醒目,
乡野的歌舞竞相争艳,热闹非凡。
即使是王侯将相,享有尊贵地位,
却也不如这些孩子们的欢闹来得快乐。

注释:

  • 作社:指社祭,古时村落为祈求丰收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 朝祠:早晨时在祠堂进行的祭祀。
  • 虎面豹头:形容节庆中的装饰,可能指传统的面具或雕刻。
  • 渠侬:指那些普通的百姓或小人物。
  • 一饷癫:一时的放纵,形容孩子们的欢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散文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写生活和自然,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观社》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农耕社会,社祭是乡村重要的民俗活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歌鉴赏:

《观社》是一首描写乡村社祭活动的诗,透过杨万里的笔触,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节日的热闹和欢快,还能体会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社会的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社祭的场景,农民们在祠堂前祈求丰收,表达了对新年的期待与信仰。接下来的“忽然箫鼓来何处”,营造了一种突如其来的热闹气氛,箫鼓声声,仿佛将人们的心情都带动起来。特别是“走杀儿童最可怜”,诗人以儿童的视角展现了节日的快乐与无忧,透出一丝温情。接下来描绘的“虎面豹头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不仅反映了节日的欢快,也暗含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珍视。最后一句点明了人们在欢庆中的无忧,王侯将相也自愧不如孩子们的纯真与快乐,展现出一种对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轻视,回归到人们最本真的快乐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作社朝祠有足观:描述社祭时的热闹场面,祠堂前人们忙碌的景象。
  • 山农祈福更迎年:农民在祈求丰收,充满了对新年的期待。
  • 忽然箫鼓来何处:突如其来的音乐声,营造出节日的氛围。
  • 走杀儿童最可怜:孩子们被热闹的环境所吸引,争相奔跑,展现童真。
  • 虎面豹头时自顾:节日中装饰的动物面具,象征着传统文化的活力。
  • 野讴市舞各争妍:乡村的歌舞表演,各种表演争奇斗艳,热闹非凡。
  • 王侯将相饶尊贵:即使是权贵也无法比拟普通百姓的快乐。
  • 不慱渠侬一饷癫:强调孩子们的无忧无虑,享受当下的快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虎面豹头”用猛兽的形象比喻节日装饰,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通过描述儿童的行为,赋予了节日以生命与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乡村社祭文化的赞美,强调了人们在节日中寻求快乐与宁静的心态,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地位与财富在快乐面前的无足轻重。

意象分析:

  • 社祭:象征着对土地和丰收的敬仰。
  • 儿童:代表纯真无邪,体现了人们对简单快乐的向往。
  • 虎面豹头:象征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 箫鼓声:象征节日的气氛,带动人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观社》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杨万里
    D. 白居易

  2. 诗中“虎面豹头”指的是什么? A. 动物
    B. 节日装饰
    C. 农具
    D. 食物

  3. 诗中提到的“儿童”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快乐
    C. 恐惧
    D. 疲惫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观社》与《春望》都描绘了社会风俗与人们的生活状态,但《春望》更多表现出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伤,而《观社》则侧重于节日的欢愉与人们的纯真,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但情感取向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