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月下西岭,天高北斗斜。
惊风起中夜,捲地簸飞沙。
磊磊道间石,喧喧桥外车。
过城曙色动,连骑发箫笳。
白话文翻译:
在明亮的月光照耀下,西岭的轮廓显得格外清晰,天际高挂的北斗星渐渐向西倾斜。夜深人静时,惊风骤起,卷起地上的飞沙。道间的石头磊磊而立,桥外的车声喧闹。穿过城门,晨曦的光影开始活动,骑行的人们奏响了箫和笳的乐曲。
注释:
- 明月:指明亮的月光,这里象征着宁静与美好。
- 西岭:指西边的山岭,突出夜景的背景。
- 北斗:北斗星,夜空中的星座,常用作指引方向。
- 惊风:突如其来的强风,表现夜晚的变化。
- 捲地簸飞沙:形容风力之大,卷起地上的沙土,突显环境的动荡。
- 磊磊:形容石头堆积的样子,给人以坚固的感觉。
- 喧喧:形容声音嘈杂,强调桥外的繁忙场景。
- 曙色:指晨曦的光辉,象征新的一天的开始。
- 箫笳:古代乐器,象征着旅途的欢乐与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士奇(约1470-1549),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内阁首辅。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简练精致著称,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夜间出行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出发前往怀来地区的情景。怀来地处山水之间,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诗中描绘了夜间的月光、星空、风沙和晨曦,展现了出行的艰辛与美好。
诗歌鉴赏:
《夜发岔道赴怀来》是一首描写夜间旅途的诗作,整首诗透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出旅途中的自然景象和心灵感受。首句“明月下西岭”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夜晚,明月的清辉洒在山岭之上,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接着“天高北斗斜”,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辽阔,北斗星的倾斜又增添了几分孤独感。
“惊风起中夜,捲地簸飞沙”通过声音与景象的结合,表现出夜间旅途的不安与艰辛。风的突然袭来,伴随着飞沙,形成一种紧张的气氛,使人意识到自然的不可预测与力量的强大。
“磊磊道间石,喧喧桥外车”则描绘了旅途中道路的坚固与车水马龙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旅途的多样性。最后“过城曙色动,连骑发箫笳”不仅展现出晨曦的美丽,也传达了旅人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箫笳的音色更是让这幅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整首诗在自然景观与旅行体验之间自由转换,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展现了明代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明月下西岭:描绘出月光照耀在西山上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天高北斗斜:表现时间的推移,天高而辽阔,北斗星的倾斜暗示着夜深。
- 惊风起中夜:突发的风让夜晚充满了动感,暗示了旅途的不确定性。
- 捲地簸飞沙:风力强大,卷起沙土,表现出自然力量的威胁。
- 磊磊道间石:道路上石头的堆积,象征着旅途的艰辛与坚韧。
- 喧喧桥外车:桥外的车声嘈杂,体现了城市的繁忙与生活的喧嚣。
- 过城曙色动:穿过城门,晨曦开始显现,预示着新一天的开始。
- 连骑发箫笳:骑行的人们吹奏乐器,展现出对未来的期待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明月”暗喻宁静与光明,象征希望。
- 拟人:风的“惊”使其具有了情感,增强了动感。
- 对仗:如“惊风起中夜,捲地簸飞沙”,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色与旅途的体验,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待,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宁静与希望。
- 北斗:象征指引与方向。
- 飞沙:象征旅途中的困扰与艰辛。
- 晨曦: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箫笳:象征旅途的欢乐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明月下西岭”中“西岭”指的是哪个方向? A. 东
B. 南
C. 西
D. 北 -
诗中提到的乐器“箫笳”主要象征什么? A. 旅行的艰辛
B. 生活的忙碌
C. 旅途的欢乐与期待
D. 自然的宁静 -
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自然的敬畏
B. 对人生的思考
C. 对生活的热爱与未来的期待
D. 对历史的追溯
答案:
- C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强调宁静与和谐,体现了山水诗的典雅。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通过夜间的描写,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杨士奇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