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照东西两轩有红梅及千叶缃梅未经题咏倒用》

时间: 2025-04-29 04:13:01

方诸台耸日边云,望拜青童上相君。

侍女百千皆绛服,恰如檐外树纷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方诸台耸日边云,
望拜青童上相君。
侍女百千皆绛服,
恰如檐外树纷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方诸台在日出云边的壮丽景象,诗人仰望青童神灵,恭敬地向他致敬。侍女们身穿红色的衣服,数量众多,宛如檐外纷飞的树木,热闹而美丽。

注释

  • 方诸台:一种高台,可能指特定的地名或建筑物,象征着高耸的地位和景观。
  • 青童:指道教中的青童,代表着年轻的神灵,常被视为神仙的使者。
  • 侍女:指在宫廷或贵族家中侍奉的女子,象征着繁华的气氛。
  • 绛服:红色的衣服,代表着喜庆和吉祥。
  • 纷纷:形容多而杂乱的样子,暗示热闹的场面。

典故解析

  • 青童:在道教文化中,青童被视为年轻的神灵,象征着青春和灵动,诗中提到青童,可能暗示祈求神灵的保佑。
  • 方诸台:古代诗词中常提到高台,象征着高远的志向和地位,也能反映出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宋代诗人,以工整的诗风和细腻的描写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优雅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善于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观念有关,宋代是一个重视文人雅士和文化氛围的时期,张镃通过描绘华丽的场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方诸台”的高耸景象为开端,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诗人在此背景之下,表达了对青童神灵的敬仰与祈愿,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神秘力量的向往和崇敬。接着,诗中描绘的侍女们身着绛服,数量之多如同树木般繁盛,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热闹而生机勃勃的画面。

诗中不仅展示了自然和人文的融合,还通过对比的手法,强调了侍女们的热闹与方诸台的高耸相映成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感受到场景的生动与活力。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也很成功,方诸台象征着高远的理想,青童则代表着神秘的力量,而侍女们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歌通过对具体的场景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理想,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方诸台耸日边云:描绘方诸台高耸入云,给人一种壮丽的视觉感受,象征着理想的高度。
  2. 望拜青童上相君:诗人向青童神灵表达敬意,暗示对神秘力量的崇拜与寄托。
  3. 侍女百千皆绛服:形容众多侍女身穿红色衣服,营造出热闹的氛围,象征着繁华与喜庆。
  4. 恰如檐外树纷纷:将侍女与树木相比较,形象生动,展现了场景的生机与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侍女比作树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热闹的场景。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与热闹的人文场景,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方诸台: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度。
  • 青童:代表神秘力量和青春的象征。
  • 侍女:象征热闹与繁华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方诸台”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色
    B. 理想与追求的高度
    C. 神秘的力量
    D. 生活的平凡

  2. 诗人向谁表达敬意? A. 侍女
    B. 青童
    C. 自然
    D. 朋友

  3. 诗中的“绛服”指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 A. 绿色
    B. 红色
    C. 蓝色
    D. 白色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张镃的《玉照东西两轩有红梅及千叶缃梅未经题咏倒用》与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张镃更注重人文气息的渲染,而王维则倾向于表现自然的宁静与深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