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张直讲圣行二首》

时间: 2025-01-27 04:00:54

末学知归{寓禺换禹},先生有典刑。

家贫甘半菽,身后只群经。

尊俎言犹在,琼瑰梦已灵。

林宗负全节,无愧冢中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张直讲圣行二首 黄公度 〔宋代〕

末学知归寓禺换禹,先生有典刑。 家贫甘半菽,身后只群经。 尊俎言犹在,琼瑰梦已灵。 林宗负全节,无愧冢中铭。

白话文翻译:

我这浅薄的学问知道归宿在于寓居之地变换如同大禹治水,先生您有着典范的行为。 家中贫困却甘愿过着半饱的生活,去世后只留下了一群经典著作。 宴席上的话语依然回响,美梦已经变得灵验。 林宗您背负着完整的节操,无愧于墓中的铭文。

注释:

  • 末学:谦词,指自己的学问浅薄。
  • 知归:知道归宿或方向。
  • 寓禺换禹:比喻居住地的变迁,如同大禹治水般频繁。
  • 典刑:典范的行为。
  • 半菽:指半饱的生活,形容生活贫困。
  • 尊俎:古代宴席上的器具,这里指宴席。
  • 琼瑰:美玉,这里比喻美好的梦境。
  • 林宗:指张直讲,即诗中的“先生”。
  • 全节:完整的节操。
  • 冢中铭:墓中的铭文,指对死者的赞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公度(108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是黄公度为纪念张直讲而作,表达了对张直讲高尚品德和学术成就的敬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张直讲去世后所作,黄公度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张直讲的怀念和对其一生贡献的赞扬。诗中提到的“家贫甘半菽”和“身后只群经”反映了张直讲清贫的生活和卓越的学术成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张直讲一生事迹的简要回顾,展现了其高尚的品德和学术成就。诗中“末学知归寓禺换禹”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学问的谦逊,也暗示了张直讲在学术上的引领作用。“家贫甘半菽,身后只群经”则深刻描绘了张直讲清贫而专注于学术的形象。最后两句“林宗负全节,无愧冢中铭”则是对张直讲一生节操的极高评价,认为其无愧于后世的赞誉。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对张直讲一生最好的纪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末学知归寓禺换禹”:作者谦称自己的学问浅薄,但知道归宿在于追随像大禹那样有成就的人,这里暗指张直讲。
  2. “先生有典刑”:称赞张直讲有着典范的行为和品德。
  3. “家贫甘半菽”:描述张直讲虽然家境贫寒,但甘愿过着简朴的生活。
  4. “身后只群经”:指出张直讲去世后留下的只有他的学术著作。
  5. “尊俎言犹在”:宴席上的话语依然回响,暗指张直讲的教诲和影响长久不衰。
  6. “琼瑰梦已灵”:美好的梦境已经变得灵验,可能指张直讲的理想和追求已经实现。
  7. “林宗负全节”:林宗即张直讲,这里赞扬他背负着完整的节操。
  8. “无愧冢中铭”:认为张直讲的一生无愧于墓中的铭文,即无愧于后世的评价。

修辞手法:

  • 比喻:“寓禺换禹”比喻居住地的变迁,如同大禹治水般频繁。
  • 对仗:“家贫甘半菽,身后只群经”对仗工整,表达了张直讲清贫而专注于学术的形象。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张直讲高尚品德和学术成就的赞扬和怀念。通过对其一生事迹的回顾,表达了对其的敬仰和对其影响的认可。

意象分析:

  • “半菽”:象征清贫的生活。
  • “群经”:象征学术成就。
  • “尊俎”:象征宴席和社交场合。
  • “琼瑰”:象征美好的梦境和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末学知归寓禺换禹”一句中的“寓禺换禹”比喻什么? A. 居住地的变迁 B. 学问的进步 C. 生活的贫困 D. 学术的成就

  2. “家贫甘半菽”中的“半菽”指的是什么? A. 半饱的生活 B. 半数的书籍 C. 半数的财产 D. 半数的土地

  3. 诗中“林宗负全节”一句中的“林宗”指的是谁? A. 黄公度 B. 张直讲 C. 大禹 D. 林宗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黄公度的其他作品,如《知稼翁集》。
  • 其他宋代诗人的挽诗,如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诗词对比:

  • 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对比,两者都是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但黄公度的诗更侧重于对学术成就的赞扬,而苏轼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黄公度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