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蛙》

时间: 2025-01-26 06:19:00

族处污池底,气张新雨馀。

交交还阁阁,疾疾更徐徐。

别制鼓吹曲,自吟蝌蚪书。

道人喧寂等,攲枕到华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蛙
作者: 黎廷瑞〔宋代〕

族处污池底,气张新雨馀。
交交还阁阁,疾疾更徐徐。
别制鼓吹曲,自吟蝌蚪书。
道人喧寂等,攲枕到华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蛙声在湿润环境下的景象。蛙类栖息在污水池的底部,刚刚下过雨,湿气弥漫。蛙声此起彼伏,有快有慢,既有急促的鸣叫,也有悠扬的回响。诗人自制的曲调与蛙声相呼应,仿佛在吟唱着蝌蚪的故事。喧闹与宁静交替,诗人倚着枕头,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似乎在追忆那些美好的时光。

注释:

  • 族处:这里指的是蛙类在水池底部的栖息地。
  • 污池:指的是环境较为肮脏的水域,突显蛙类生存环境的特殊。
  • 气张新雨馀:形容雨后湿气上升,空气清新。
  • 交交还阁阁:形容蛙声的起伏,交替而发。
  • 疾疾更徐徐:速度的变化,既有急促也有缓慢。
  • 鼓吹曲:指自己创作的乐曲。
  • 蝌蚪书:比喻蛙声或对蛙类的描写。
  • 道人喧寂等:道人是指修行的人,喧闹与宁静的对比。
  • 攲枕到华胥:华胥是传说中的美好地方,表示诗人神游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廷瑞,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春末夏初的时节,蛙声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感受,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诗歌鉴赏:

《闻蛙》一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蛙声在春夏季节的独特魅力。诗人利用蛙类栖息在污池底的环境,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诗中“气张新雨馀”一句,生动地表现出雨后的清新空气,以及蛙类在水中活跃的状态,传递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交交还阁阁,疾疾更徐徐”则通过声调的变化,表现了蛙鸣的韵律美,既有急促也有缓慢,仿佛在与自然的节奏共舞。诗人自制的“鼓吹曲”,与自然的声音相互交织,似乎在诉说着蛙类的故事,展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最后,诗人在“道人喧寂等,攲枕到华胥”中,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仿佛在喧闹与宁静之间,寻求一种心灵的栖息地。整首诗在平淡中透出深邃的哲思,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及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族处污池底:蛙类生活在污水池底,暗示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 气张新雨馀:雨后湿气上升,象征着新的生命。
  • 交交还阁阁:蛙声此起彼伏,增添了诗的动感。
  • 疾疾更徐徐:描绘蛙声快慢不一,体现生动的自然节奏。
  • 别制鼓吹曲:表明诗人的创作和自我表达。
  • 自吟蝌蚪书:表达了对生命起源的回忆。
  • 道人喧寂等:人与自然的对话,形成鲜明对比。
  • 攲枕到华胥: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蛙声比作乐曲,增强表现力。
  • 拟人:蛙声被赋予了生命,提升了诗的情感。
  • 对仗:如“疾疾更徐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蛙声和自然环境,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类心灵的追求。诗人借助蛙声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声音。
  2. 污池:体现生活环境的复杂性与不完美。
  3. 新雨: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4. 鼓吹曲:人类对自然的音乐化表现。
  5. 华胥:理想境界的象征,代表了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问题:诗中“气张新雨馀”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干燥的天气
    • B. 雨后的清新
    • C. 晴空万里
    • D. 风声呼啸
  2. 问题:诗中的“疾疾更徐徐”意在表现什么?

    • A. 寂静无声
    • B. 速度的变化
    • C. 诗人的思考
    • D. 乡村的生活
  3. 问题:华胥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理想境界
    • B. 自然环境
    • C. 乡村生活
    • D. 蛙声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自然,表达对生活的感慨。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展现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诗词对比:

  • 黎廷瑞《闻蛙》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强调自然的美与人类的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声音的描绘,后者则在意象的丰富性上更为突出。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