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博浪挥椎处,惓惓报国仇。
如何销印事,独不为韩谋。
白话文翻译:
在博浪山挥动锤子之地,心中满怀报国的仇恨。
如何能忘记当年的印记,偏偏不为韩信谋划。
注释:
- 博浪:指“博浪沙”,古代一个地方,传说中张良曾在此学习兵器。
- 挥椎:挥动大锤,指张良练习武艺。
- 惓惓:忧虑、焦虑的样子。
- 报国仇:为国家报仇的心情。
- 销印:销毁印记,指忘却过往的恩怨。
- 韩谋:指韩信的谋略,暗指对国家的贡献。
典故解析:
张良是西汉初年的著名谋士,以智谋和勇气帮助刘邦建立汉朝。诗中提到的“博浪”,与张良的历史背景相关,传说他曾在博浪沙学习兵器,后来为报国而奋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黎廷瑞,宋代诗人,因其作品多反映历史人物和事件而受到后世的推崇。 创作背景:这首诗表达了张良在国家危难时刻不忘报国的决心,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国家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张良作为主角,展现了他心中对国家的热忱和对历史的思考。开头的“博浪挥椎处”不仅是对张良身世的回顾,更是对他不懈努力和奋斗精神的赞美。诗中“惓惓报国仇”一句,突显了张良心中深深的国仇家恨,揭示了他作为谋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接下来的“如何销印事”则表现了历史的沉重,虽然身处乱世,张良却无法轻易抹去内心的仇恨和责任感。最后一句“独不为韩谋”,体现了张良对韩信的尊重与钦佩,同时也反映出他心中未能实现的理想与抱负。这首诗在情感上深刻而悲壮,既有个人的感受,也有对历史的反思,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博浪挥椎处:描绘张良在博浪沙的场景,展现他年轻时的奋斗。
- 惓惓报国仇:表达他心中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与仇恨。
- 如何销印事:思考如何能忘却历史的恩怨。
- 独不为韩谋:强调他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虽有敬佩,但并不愿意仅仅依赖他人。
修辞手法:
- 对偶:诗句中“挥椎处”和“报国仇”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反问:最后一句采用了反问的手法,使得情感更加深沉。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张良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历史的思考,充满了对过去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博浪:象征着奋斗与努力的地方。
- 椎:代表强烈的意志与决心。
- 仇:国家与家国情怀的体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张良的“博浪”指的是哪个地方? A. 长安
B. 博浪沙
C. 洛阳
D. 成都 -
诗中“惓惓”意指什么? A. 快乐
B. 忧虑
C. 安宁
D. 忍耐 -
最后一句提到的“韩”指的是谁? A. 韩愈
B. 韩信
C. 韩湘子
D. 韩梅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春江花月夜》:同样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 -《赤壁》:展示了历史的悲壮与英雄的豪情。
诗词对比: 可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历史和个人理想的思考,但李白更显豪放,而黎廷瑞则显得沉郁和深沉。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