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方槐庭山人二首
作者: 林景熙 〔宋代〕
半生书剑孤心老,
万里山川两眼醒。
空向西陵问佳气,
舜田禹穴草青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半生以来对书剑的追求,心中充满孤独和老去的感慨。纵然游历了万里山川,眼界开阔,心灵却依然清醒。诗人无意中来到西陵,在那里询问美好的气候,心中不禁想起舜帝和禹王的传说,看到那片草木繁茂的田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生机。
注释:
字词注释:
- 书剑:指文人对书籍和剑术的追求,象征文武双全。
- 孤心老:孤独的心情,伴随着年华的流逝而老去。
- 佳气:良好的气候和环境。
- 舜田、禹穴:舜、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君主,舜田和禹穴是与他们相关的历史遗址,象征着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积淀。
典故解析:
- 舜:尧舜禹是中国古代三位圣王,代表了理想的统治者。
- 西陵:指的是西陵山,古代文人常在此地寻幽探胜,寄情于山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景熙,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常有哲理性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晚年,他经历了许多风雨,内心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西陵的美景令他想起历史和伟人的足迹,流露出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情感,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首句“半生书剑孤心老”道出诗人对追求理想的执着,尽管岁月已久,心中却仍怀有一份孤独和不甘。接下来的“万里山川两眼醒”则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视野和清醒的内心,虽然已经历过许多,眼中的山川依然能唤起他的灵感与思考。
“空向西陵问佳气”,诗人来到西陵,似乎在寻找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或许是在感慨历史的同时,期待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后一句“舜田禹穴草青青”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草木繁盛的景象让人联想到古代贤君的伟业,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自然生机的赞美。
整首诗在意象上富有层次,情感上则贯穿了对孤独的感慨、对历史的敬仰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与细腻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半生书剑孤心老:诗人自述经历了一半的生命,仍然孤独地追求理想。书剑象征着文人的理想与追求。
- 万里山川两眼醒:经历了广阔的山河,眼界开阔,心灵却依然清晰。表示对世事的觉悟。
- 空向西陵问佳气:诗人来到西陵,企图探寻那里的美好气候,寓意对理想生活的探求。
- 舜田禹穴草青青:提及历史人物舜和禹的遗址,草木茂盛,表现出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生机。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书剑”与“孤心”,“山川”与“眼醒”,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 象征:书剑代表理想与追求,舜田与禹穴象征历史的厚重。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追求的坚持与对自然与历史的敬仰,诗人通过对过往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表达出一种孤独而清醒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剑:象征文人的理想与追求,代表知识与力量的结合。
- 山川:象征自然的广阔与生命的无限,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
- 西陵:意指一个美丽的地方,象征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舜田、禹穴:历史名胜,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厚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书剑”象征什么?
- A. 诗人的孤独
- B. 文人的理想与追求
- C. 自然景色
-
“空向西陵问佳气”中的“佳气”指的是什么?
- A. 美好的气候
- B. 美丽的景色
- C. 精彩的生活
-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 A. 孟子
- B. 舜和禹
- C. 屈原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可以将林景熙的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但林景熙更强调历史的厚重感,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个人的苦闷与忧伤。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