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云红树绕琅东,
名鸟群飞古画中。
仙吏不知何处隐,
山南山北雨蒙蒙。
白话文翻译
白云和红树环绕着琅东,
名贵的鸟儿在古老的画卷中飞翔。
神仙般的官吏不知道藏身何处,
南山北山之间细雨蒙蒙。
注释
- 琅东:指琅琊东,地名,古代名胜。
- 名鸟:珍稀或美丽的鸟类,象征美好。
- 仙吏:指神仙般的官吏,表现出对理想官员的向往。
- 隐:隐逸,指隐居或隐藏。
- 蒙蒙:形容细雨或雾气的样子,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典故解析
- 仙吏:古代文学中常常提到的理想化的官员形象,通常与隐士相结合,表达对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韦庄(836-910),字子云,唐代诗人,晚唐时期的著名文人,以诗词和曲赋见长。其作品多描绘山水、抒发情感,风格婉约。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韦庄寻访李书记(李贺)时,未能见到他,留下的感慨与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歌鉴赏
韦庄的《垣县山中寻李书记山居不遇,留题河次店》是一首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景色的赞美的诗作。诗的开头以“白云红树”描绘了琅东的自然风光,展现出一种和谐美好的画面,仿佛进入了一幅古画之中。这种自然美的描写不仅仅是对外在景物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接下来的“名鸟群飞古画中”,则将这种美好升华为一种理想与向往,传达出诗人对自然与自由生活的渴望。
然而,随着“仙吏不知何处隐”的转折,诗的情感逐渐向深沉的思考转变。诗人对理想官吏的追寻,却发现他们如同云烟般不可捉摸,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最后一句“山南山北雨蒙蒙”则将整个画面笼罩在一层朦胧的细雨中,寓意着诗人心中的迷惘与失落。这种情感的转变与自然景观的描绘相辅相成,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美的享受,更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白云红树绕琅东:描绘琅东的自然景色,白云与红树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 名鸟群飞古画中:名鸟的飞翔给静止的画面增添了生机,暗示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仙吏不知何处隐:诗人对理想官吏的渴望与现实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寻与无奈。
- 山南山北雨蒙蒙:细雨的描绘则带来一种朦胧感,象征着诗人情感的复杂与迷惘。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名鸟比作古画中的意象,增强了诗的艺术感。
- 对仗:诗句的对称结构使得语言更加优美,增加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与失落,展现了深邃的哲思与情感。
意象分析
- 白云:象征自由与飘逸,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红树:代表生命的活力与美好,增添了自然的色彩。
- 名鸟:象征美好与珍稀,体现出诗人对美的追求。
- 雨:象征迷茫与无奈,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琅东”指的是哪个地方? A. 一座山
B. 一处名胜
C. 一条河流
D. 一个城市 -
“仙吏”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理想化的官员
B. 普通的官员
C. 商人
D. 战士 -
诗的情感由什么转变而来? A. 由快乐转为悲伤
B. 由宁静转为迷惘
C. 由希望转为失望
D. 由怀旧转为期待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庐山谣》:描绘的山水同样美丽,但李白的诗更多地表达出豪放与洒脱的情感。
- 《山居秋暝》: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韦庄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