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下作》

时间: 2025-04-28 01:48:19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

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塞山前水似蓝,
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
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
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
终傍芦花结一庵。

白话文翻译

在西塞山前,水波如蓝似的清澈,
乱云像絮一般飘浮在清澈的潭水上。
孤零零的山峰逐渐映入湓城的北边,
一弯明月斜挂在梦泽的南边。
早晨的炊烟袅袅升起,煮着紫蕨,
露水和香蒂一起摘下黄柑。
将来我会划着扁舟前往这里,
最终在芦花旁边建一间小庵。

注释

  •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是古代著名的山脉。
  • 湓城:古代城池,位于长江边上。
  • 梦泽:指梦中的泽地,象征美好的理想。
  • :指炊烟,表示生火做饭。
  • 紫蕨:一种野生植物,常用作食材。
  • 香蒂:指一种香味的植物,可能是指香草。
  • 扁舟:小船,象征轻松自在的生活。

典故解析

此诗描绘了西塞山的自然风光,诗中提到的“孤峰”、“片月”都具有典型的山水诗意象,表现出诗人向往隐居的生活。在唐代,许多诗人都追求“隐逸”生活,韦庄在此诗中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庄,唐代诗人,以词和诗闻名,风格清新流畅,擅长描写山水风景和人情世态。他的诗作常表达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韦庄隐居时期,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背景下,知识分子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西塞山下作》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山水诗,韦庄以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诗的开头“西塞山前水似蓝”,以色彩鲜明的水面描写引入,立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接着,通过“乱云如絮”的比喻,描述了空中飘动的云朵,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

在诗的中段,韦庄以“孤峰渐映湓城北”描绘出山与城的和谐关系,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而“片月斜生梦泽南”,则以月光的柔和映衬出梦幻般的意境,仿佛在诉说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最后两句“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隐居生活的向往,渴望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安宁。整首诗不仅展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传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思考,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美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西塞山前的水面,清澈如蓝色。
    • 第二句通过比喻,描写空中云朵的轻盈。
    • 第三句表现孤峰与城的关系,暗示人居与自然的和谐。
    • 第四句展现月光的柔和,增添梦幻的意境。
    • 第五句形象地描绘了晨间的生活气息。
    • 第六句则表现了摘取果实的快乐。
    • 第七、八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隐居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乱云如絮”将云比喻为轻柔的絮,生动形象。
    • 对仗:全诗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音韵美。
  • 主题思想:全诗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传达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反映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象征清澈与宁静,代表诗人内心的平和。
  • :象征轻盈与自由,反映诗人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 孤峰:象征独立与坚毅,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 :象征理想与梦幻,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氛围。
  • 芦花:象征自然与归隐,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西塞山前水似蓝”描述的是怎样的景象?

    • A. 水面如蓝色的天空
    • B. 水面如蓝色的宝石
    • C. 水面如蓝色的丝绸
    • D. 水面如蓝色的墨水
  2. “终傍芦花结一庵”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什么期望?

    • A. 追求功名
    • B. 隐居生活
    • C. 游山玩水
    • D. 创作诗歌

答案:1. A;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韦庄的《西塞山下作》和王维的《终南山》,两者都描绘了自然风光和隐逸生活,但王维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哲理,而韦庄则侧重于美丽的自然景象和对未来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韦庄诗词集》
  • 《山水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