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公》

时间: 2025-04-27 11:09:21

君臣一德盛熙宁,厌故趋新用六经。

但怪画图来郑侠,何期奏议出唐坰。

掌中大地山河舞,舌底中原草木腥。

养就祸胎身始去,依然锺阜向人青。

意思解释

荆公

作者:洪咨夔 〔宋代〕


原文展示:

君臣一德盛熙宁,厌故趋新用六经。
但怪画图来郑侠,何期奏议出唐坰。
掌中大地山河舞,舌底中原草木腥。
养就祸胎身始去,依然锺阜向人青。


白话文翻译:

君主与臣子同心协力,国家安定繁荣,大家厌倦了旧事物,趋向新的理念,重视经典六经。但我奇怪那些画图的郑侠,居然在奏议中出现唐代的做法。手中掌握着大地,山河在舞动,舌尖上却感觉到中原的草木腥味。培养了祸根,身却开始离去,依然是锺阜的风景向人们展示。


注释:

  • 盛熙宁:意指国家安宁繁荣。
  • 六经:指《易经》、《书经》、《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 郑侠:郑国的侠士,可能指代那些迎合权贵的人。
  • 唐坰:唐代的风俗、做法。
  • 锺阜:可能指某个著名的地方,象征美好的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洪咨夔(生卒年不详),字君复,号笙舸,南宋时期的诗人,以诗歌清新见长,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现状,表达了对新旧变革的思考以及对现实的批判。

诗歌鉴赏:

《荆公》是一首集中表现国家政治、文化变迁及其影响的诗作。诗中洪咨夔通过对比古今,展现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反思。开头两句“君臣一德盛熙宁,厌故趋新用六经”,强调了理想中的君臣关系与国家繁荣的理想状态。然而,紧接着提到的“但怪画图来郑侠”,则表达了对一些人迎合新风而忽视传统的批判,暗示国政的浮华与虚假。

后半部分用“掌中大地山河舞”与“舌底中原草木腥”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观察,暗示国家的富饶与民众的苦难并存。最后的“依然锺阜向人青”则暗示尽管外在环境依然美好,但内在的祸根却在滋生,警示人们要警惕潜在的社会危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臣一德盛熙宁:理想的君臣关系使得国家盛世。
  • 厌故趋新用六经:对传统经典的重视被新风气所取代。
  • 但怪画图来郑侠:对那些迎合权贵、追求名利的士人表示质疑。
  • 何期奏议出唐坰:感叹唐代的做法又回流至今。
  • 掌中大地山河舞:手中的权力使得山河景色尽显。
  • 舌底中原草木腥:口中却弥漫着不安定的气息。
  • 养就祸胎身始去:隐喻国祸的根源在于内心的腐败。
  • 依然锺阜向人青:尽管外表美丽,内心却已潜藏危机。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今的对比,传达出对现实的思考。
  • 隐喻:通过自然景象反映政治状态。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对社会变革中的警醒,强调传统的重要性与现实的复杂性,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 山河:象征国家的壮丽与繁荣。
  • 草木腥:象征社会的动荡与现实的苦涩。
  • 锺阜:象征了美好的自然与人文之景,暗含对美好与现实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六经”是指哪些经典? A.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 《易经》《书经》《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C. 《道德经》《庄子》《列子》

  2. “掌中大地”反映了什么样的意象? A. 权力的象征
    B. 自然的美丽
    C. 社会的动荡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国家的兴衰与民生的苦难。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对现实的不满。

诗词对比

  • 洪咨夔的《荆公》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均反映了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历史的警示,两者在风格上存在差异,但都展现了对国家与人民的深切关怀。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洪咨夔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