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铙歌鼓吹曲·高昌》
时间: 2025-01-10 19:15: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唐铙歌鼓吹曲·高昌
作者:柳宗元 〔唐代〕
麹氏雄西北,别绝臣外区。
既恃远且险,纵傲不我虞。
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
龙旂翻海浪,馹骑驰坤隅。
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
平沙际天极,但见黄云驱。
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北的麹氏(一个少数民族)在地理和军事上的优势。他们既有地理上的距离,又有险峻的地势,因此对我们并不畏惧。强大的王者军队如同熊和蟒一样气势汹汹,龙旗在海浪中翻飞,骑兵们在广阔的地平线上飞驰。战争如同对婴儿的猛烈攻击,扫荡过后不再留下余地。平坦的沙地与天空交接之处,只能看到黄云在驱赶。臣子们紧握长缨,智勇双全的都被囚禁。文皇坐在南面,周围的夷狄如云集般涌来,都称赞天子的神威,然而往古以来却无法并存。献上“天可汗”的称号,意图统治我们的国家。虽然兵戎相见,却没有实质的伤害,各自保全自己的性命与身体。
注释
- 麹氏:古代西北的一个民族,常与中原王朝交涉。
- 烈烈:形容气势雄壮。
- 龙旂:形容王者的旗帜,象征威严。
- 贲育:指强大的攻击。
- 长缨:长缰绳,象征对敌的控制与约束。
- 文皇:指唐太宗李世民。
- 夷狄:古代中原对外族的称呼。
- 天可汗:指对西北少数民族首领的尊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号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及政治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与韩愈并称。柳宗元的诗文以清新脱俗、风格独特著称,常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背景是唐朝与西北民族的关系日渐紧张。在当时,唐朝虽然强盛,但面对西北的少数民族,仍然感到压力,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全和民族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柳宗元的《唐铙歌鼓吹曲·高昌》是一首深具历史与政治意味的诗作,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思考。诗中通过描绘西北麹氏的强大与唐朝的险境,展示了对少数民族的复杂心理。诗的开头便以“麹氏雄西北”揭示了敌人的强大,随后的描写中不乏对地理和军事优势的强调,展现了敌人对唐朝的威胁。
诗中“龙旂翻海浪,馹骑驰坤隅”一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唐军的气势与战斗场景,然而随后的“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则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通过强烈的对比,柳宗元向读者传达了对战争的深切反思。
最后,诗中提到“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这不仅是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无奈反映,更是对未来的深深思索。柳宗元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也反映了他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追求,使这首诗在历史与文学中都有深远的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麹氏雄西北:指麹氏部落在西北地区的强大势力。
- 别绝臣外区:他们与我朝的臣民隔绝,形成独立区域。
- 既恃远且险:他们依靠地理位置的遥远和险峻。
- 纵傲不我虞:因此他们对我朝并不畏惧。
- 烈烈王者师:强大的王者军队。
- 熊螭以为徒:比喻军队如同猛兽,气势汹汹。
- 龙旂翻海浪:象征着王者的旗帜在海浪中飞舞。
- 馹骑驰坤隅:骑兵快速驰骋在地平线上。
- 贲育搏婴儿:战争如同对待婴儿那样猛烈。
- 平沙际天极:沙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 但见黄云驱:只见黄云在空中飘动。
- 臣靖执长缨:臣子们紧握长缰绳。
- 智勇伏囚拘:智勇之士被囚禁。
- 文皇南面坐:文皇坐在南面。
- 夷狄千群趋:外族纷纷前来归附。
- 咸称天子神:都称赞皇帝的威神。
- 往古不得俱:古往今来未能共存。
- 献号天可汗:赠予称号以图统治。
- 以覆我国都:意在覆盖我朝都城。
- 兵戎不交害:兵戎未见却无伤害。
- 各保性与躯:各自保全性命与身体。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熊螭以为徒”,用猛兽比喻敌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具有对称性,如“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 夸张:如“贲育搏婴儿”,夸张战争之残酷。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西北民族强大和唐朝无奈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全的忧虑与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旂:象征王者的威严与权力。
- 熊螭:象征敌军的强大与凶猛。
- 黄云:象征战争带来的不安与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麹氏”指的是哪个地区的民族?
A. 东北
B. 西北
C. 南方
D. 北方 -
填空题:诗中“烈烈王者师,__以为徒”用来形容敌军的气势。
-
判断题:文皇在诗中代表的是唐太宗。
对 / 错
答案
- B. 西北
- 熊螭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津》:同样描绘了对国家和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理想的追求。
- 《春望》:则更侧重于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境遇的反思,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现实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柳宗元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