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诗 其五》

时间: 2024-10-16 22:02:06

已成垂蹇到琼南,况复刀兵劫正酣。

酸鼻霜戈公豕突,愁人壮岁失鸡谈。

折冲不用追风马,弭祸无过白玉簪。

若是王明今广烛,天威咫尺或能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成垂蹇到琼南,
况复刀兵劫正酣。
酸鼻霜戈公豕突,
愁人壮岁失鸡谈。
折冲不用追风马,
弭祸无过白玉簪。
若是王明今广烛,
天威咫尺或能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身处动乱之中的忧虑与无奈。他已经身陷琼南的泥淖,刀兵之乱正酣,战斗声此起彼伏,令人窒息。面对霜冷剑寒的战斗,愁苦之人只能感叹自己壮年已逝,往昔的欢声笑语已然不再。即使有折冲御敌的勇气,也无从追逐那急促的风马,想要避免灾祸也只能依赖象征权势的白玉簪。若是王明在世,或许能点亮希望之光,紧急情况下,天威能否如昔日般严肃?

注释

  • 垂蹇: “垂蹇”的意思是指陷入困境,形容身处动乱之中的窘迫。
  • 琼南: 指代南方的美丽地方,但在此处带有讽刺意味,因其已成为战乱之地。
  • 刀兵劫: 指战争和劫难,让人痛苦不堪。
  • 酸鼻霜戈: “霜戈”暗指寒冷的武器,形容战争的惨烈;“酸鼻”则表达了对战斗的厌恶和悲伤。
  • 失鸡谈: 失去欢乐的谈话,指人们因为战乱而失去平静的生活。
  • 折冲: 指在战斗中勇猛的表现,但在这里暗示无奈。
  • 白玉簪: 象征权势和保护,寄托希望。
  • 王明: 可能是指某位有作为的王者,象征理想中的领导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今无,明代诗人,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情怀而著称。他的诗作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释今无的诗风常常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见称,表现出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认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动乱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民众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描绘自身的遭遇与感受,抒发对时局的忧虑与无奈,表达了对和平时代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子夜诗 其五》采用了丰富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感慨与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全诗以“已成垂蹇到琼南”开头,直接引入诗人的身世之悲,展现出他深陷动乱之中的痛苦。接下来的“况复刀兵劫正酣”,则形象地描绘了战火纷飞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酸鼻霜戈公豕突”一句,进一步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恐惧与悲哀,令人感受到刀枪相向的冷酷无情。而“愁人壮岁失鸡谈”,则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缅怀,反映出人们在战乱中失去的欢乐与安宁。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表达了对折冲勇士的渴望与追求,然而“折冲不用追风马”一语,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无力感,尽管有勇气,却无法改变现实的悲惨。最后,诗人以“若是王明今广烛”结束,既是对理想领导者的期待,也是对未来的微弱希望,暗示在黑暗中仍然需要光明的指引。

整体来看,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情感上则表现出对战争的深切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已成垂蹇到琼南: 身陷困境,已至琼南,暗示现实的无奈。
  2. 况复刀兵劫正酣: 战争正酣,环境更加恶劣,愈加痛苦。
  3. 酸鼻霜戈公豕突: 战争带来的恐惧和悲痛,生动形象。
  4. 愁人壮岁失鸡谈: 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忆与失落感。
  5. 折冲不用追风马: 无法追逐理想,表现出无奈与无能为力。
  6. 弭祸无过白玉簪: 依赖权势的保护,寄托希望。
  7. 若是王明今广烛: 希望有理想的领导者出现,带来光明。

修辞手法

  • 比喻: “白玉簪”作为权势的象征,暗含希望。
  • 对仗: 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夸张: 通过“刀兵劫”的描绘,夸大战争的惨烈。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战争为背景,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无奈,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微弱希望,展现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过往安宁生活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刀兵: 象征着战争与死亡。
  • 霜戈: 表达战斗的寒冷与无情。
  • 白玉簪: 象征权势与保护,寄托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刀兵劫”,它主要描绘了什么情景?
    A. 战争
    B. 和平
    C. 自然灾害
    D. 个人奋斗

  2. “酸鼻霜戈公豕突”中“霜戈”指的是什么?
    A. 武器
    B. 友谊
    C. 美食
    D. 文化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期待?
    A. 个人荣华
    B. 理想的领导者
    C. 过往的辉煌
    D. 未来的平静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释今无的《子夜诗 其五》更加强调个人的无奈与对战乱的深刻感受,而杜甫则更加关注国家的未来与人民的苦难。两者在主题上有共通之处,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各有所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诗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