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莺儿·心中真性修行主》
时间: 2025-01-27 03:11: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心中真性修行主,锻练金丹津液。
交流浇淋,无根有苗琼树。
常灌溉润瑶枝,密叶黄莺语。
莹灵声韵明眸,正觑婴儿,兑方骑虎。
堪诉。姹女跨青龙,四个同归去。
本元初得,静里还辉。
回光使胎仙舞。
应出上现昆仑,得复蓬莱处。
我不妄想云霞,鸾鹤天然与。
白话文翻译:
心中真正的修行者,正在锻炼金丹和津液。
通过交流和浇灌,虽然没有根却有苗,像琼树般生长。
常常灌溉润泽着瑶枝,密叶间传来黄莺的歌语。
晶莹的声音韵律明亮的眼眸,正凝视着婴儿,仿佛骑上了方形的老虎。
可以诉说。美丽的女子骑在青龙上,四方皆归一处。
本源之初所得,在宁静中依然光辉。
回光使得胎中仙子舞动。
应当显现于昆仑之上,重回蓬莱的地方。
我不妄想云霞,鸾鹤自然栖息。
注释:
- 心中真性:指内心真正的自我或本性。
- 金丹:道教修炼中的一种重要概念,象征着长生不老和精神的升华。
- 津液:指体内的精华,常与修炼相关。
- 琼树:美丽的树木,常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
- 瑶枝:指美丽的枝叶,象征着高贵和优雅。
- 黄莺:一种鸟,常象征着美妙的声音或音乐。
- 姹女:传说中的女神或美女,常与龙和仙境相关。
- 昆仑、蓬莱: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境,象征长生不老和超凡脱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哲,元代诗人,以道教和修行主题著称。他的作品常融入哲理、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代,那个时期道教文化盛行,许多文人墨客皆对修道、追求长生不老产生浓厚兴趣。王哲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内心真性的探寻和对修行的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黄莺儿·心中真性修行主》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修行者的内心世界。诗的开头提到“心中真性修行主”,强调了内心修行的重要性,揭示了追求内在精神的主题。接下来的“锻练金丹津液”则深刻地反映了道教的修炼过程,表现了对精神和身体的双重锻炼。
在意象方面,诗中提到的“琼树”、“瑶枝”、“黄莺”都是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暗示着修行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内心的宁静。尤其是“黄莺语”,不仅代表着美妙的声音,还象征着内心的和谐与自然的交融。
此外,诗中提到的“姹女跨青龙”和“昆仑”、“蓬莱”这些典故,使整首诗富有神秘的色彩,展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诗末的“我不妄想云霞,鸾鹤天然与”则表达了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强调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整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了元代诗歌的特点,更在内容上深刻表达了修道者对内心真性和自然法则的尊重,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艺术性的佳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心中真性修行主”:揭示诗的主题,强调内心的真实和修行。
- “锻练金丹津液”:描绘修炼的过程,象征追求长生和精神的升华。
- “交流浇淋,无根有苗琼树”:表现修行的互动与滋养,虽无根却能生长。
- “常灌溉润瑶枝,密叶黄莺语”:强调持续的修行与自然的和谐。
- “莹灵声韵明眸”:形容修行者的灵动与明朗,内外皆美好。
- “正觑婴儿,兑方骑虎”:象征纯真与勇敢的追求。
- “堪诉。姹女跨青龙,四个同归去”:引入道教神话中的形象,表现理想的境界。
- “本元初得,静里还辉”:回归本源的宁静与光辉。
- “回光使胎仙舞”:象征着灵魂的升华与欢愉。
- “应出上现昆仑,得复蓬莱处”:描绘理想的归宿,超越世俗的追求。
- “我不妄想云霞,鸾鹤天然与”:表达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金丹”“琼树”等比喻修行的美好与理想。
- 拟人:黄莺的声音被赋予生命,表现出自然与人心的共鸣。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保持了对称的美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内心真性的追求与修行的探索,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通过道教文化的象征,展现出一种追求精神升华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 心中真性:象征内在真实的自我。
- 金丹:道教象征长生不老的精华。
- 琼树、瑶枝:象征美好与高贵。
- 黄莺:象征美妙的声音与内心的和谐。
- 青龙、昆仑、蓬莱:道教文化中的神秘象征,代表理想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金丹”象征什么?
- A. 美食
- B. 长生不老的精华
- C. 战斗武器
-
“黄莺语”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喧嚣
- B. 内心的和谐
- C. 悲伤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态度?
- A. 对自然的妄想
- B. 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
- C. 对世俗的渴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与王哲的这首诗相比,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思考,但更多的是以个人情感为主,而王哲则倾向于道教哲学和修行的探讨。两者都展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思考,但表现手法和主题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道教文化与文学》
- 《中国古代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