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郭道人》

时间: 2025-02-04 15:36:49

灭性能安乐,深居绝是非。

英雄行险道,富贵隐危机。

纸被如绵软,藜羹胜肉肥。

苍苔满山径,最喜客来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郭道人
作者: 戴复古 〔宋代〕

灭性能安乐,深居绝是非。
英雄行险道,富贵隐危机。
纸被如绵软,藜羹胜肉肥。
苍苔满山径,最喜客来稀。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能够灭掉欲望的,才能安享快乐;深居简出的人,才不会卷入是非之争。英雄走在险恶的道路上,富贵之人却隐藏着危机。纸被如绵软,藜羹的滋味胜过肉食的油腻。苍苔覆盖了山间小径,我最喜欢的,便是客人来访的人少。

注释

  • :消灭,抑制。
  • :欲望、情感。
  • 安乐:安宁快乐。
  • 深居:隐居、深居简出。
  • 绝是非:远离是非争论。
  • 英雄:这里指才华出众的人。
  • 行险道:走上危险的道路。
  • 富贵:富裕和显贵。
  • :隐藏。
  • 危机:潜在的危险。
  • 纸被:用纸做的被子。
  • 藜羹:用藜麦做的羹汤。
  • 苍苔:青苔,生长在石头或土壤上的植物。
  • 满山径:遍布山间小路。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英雄行险道”可以引申至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的经历,他们在追求理想、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往往面临重重险阻。“富贵隐危机”则反映了对富贵生活背后潜藏风险的警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生卒年不详),字子固,号复古,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其作品多关注个人内心的感受与自然的和谐,展现出高洁的节操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隐逸的生活状态下,诗人将自己对安乐生活的理解与对世俗纷争的反思结合,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推崇与对浮华生活的鄙弃。

诗歌鉴赏

《赠郭道人》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诗的开篇提出“灭性能安乐”,强调欲望的抑制是获得内心宁静的前提。这种哲理在后文中逐渐展开,诗人通过对比“英雄行险道”与“富贵隐危机”,揭示了成功与荣华的背后往往伴随着风险和挑战,暗示了人生的复杂与艰辛。

接下来的“纸被如绵软,藜羹胜肉肥”则描绘了隐居生活的简单与朴素,纸被的柔软和藜羹的清淡反映了对物质的淡泊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后一句“苍苔满山径,最喜客来稀”则完美地总结了诗的主题,诗人对访客稀少的喜爱表明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面上看似平淡,但内涵却十分丰富,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思考和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灭性能安乐:意指消灭欲望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强调内心的宁静。
  2. 深居绝是非:隐居能让人远离纷争与是非,体现了一种生活态度。
  3. 英雄行险道:英雄人物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危险与挑战。
  4. 富贵隐危机:富裕的生活往往潜藏着危机,反映了对物质生活的警惕。
  5. 纸被如绵软:描绘隐居生活的简单,纸被的软和温暖象征着舒适。
  6. 藜羹胜肉肥:强调食物的清淡更胜于油腻,反映了诗人对生活质朴的追求。
  7. 苍苔满山径:描绘山间的宁静环境。
  8. 最喜客来稀:表达诗人对访客不多的喜爱,反映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隐居与世俗生活的不同,突显出隐居的优越性。
  • 比喻:将藜羹与肉肥进行比较,强调饮食的清淡和质朴。
  • 意象:苍苔、纸被等意象富有生活气息,营造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隐逸生活的安宁和快乐,反映了诗人对物质追求的反思,倡导一种简朴而充实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纸被:象征隐居者的生活简单而舒适。
  • 藜羹:代表朴素的饮食文化,体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尊重。
  • 苍苔:象征自然环境的宁静与纯净。
  • 山径:隐喻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灭性能安乐”,意指什么? a) 消灭欲望才能快乐
    b) 富贵才能快乐
    c) 英雄才能快乐

  2. “苍苔满山径”所表达的意象主要是? a) 繁华
    b) 宁静
    c) 喧嚣

  3. 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态度是? a) 消极
    b) 赞美
    c) 无所谓

答案: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隐逸生活的宁静,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则通过一个理想的隐居环境反映对社会的批判与对自然的向往。两者都体现了古代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