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范景仁夜读试卷》

时间: 2025-01-25 23:34:55

案前官烛堕花频,满目高文妙入神。

勇气先登势无敌,巧心后发语尤新。

好贤何啻三薰贵,求宝方知百汰真。

愚鲁自非凭骥发,昆山千里到无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案前官烛堕花频,满目高文妙入神。
勇气先登势无敌,巧心后发语尤新。
好贤何啻三薰贵,求宝方知百汰真。
愚鲁自非凭骥发,昆山千里到无因。

白话文翻译:

在书桌前,官家的蜡烛常常掉下花瓣,满眼都是高雅的文字,令人陶醉。
勇气在前,冲锋陷阵,势不可挡;巧妙的心思在后,言辞更显新颖。
喜欢贤者的品德,何止三次薰陶的珍贵;想要得到宝贵的东西,只有在经历百般磨练后才能显露真谛。
愚笨的人并不是依靠良驹而成就,想要抵达昆山千里之地,必然没有原因。

注释:

  • 官烛:指官府所用的蜡烛,象征着明亮与光明。
  • 堕花:蜡烛的火焰摇曳,掉落的花瓣象征着文字的美好。
  • 勇气:勇敢的精神,勇于尝试。
  • 三薰:指三次熏陶,来源于《论语》,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 百汰:众多的磨练,强调经验的积累。
  • 愚鲁:愚笨的人,形容缺乏才能。
  • :指良马,象征着才能出众的人。
  • 昆山:古代著名的美玉产地,引申为高尚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因其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于世。他在政治上致力于改革,提倡节俭和清廉,反对奢华与腐败。他的诗词多表现出对贤者的赞美和对才华的追求。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夜读试卷之际,反映了作者在学习与思考中的感受,尤其是对知识与才能的渴求,强调努力与经历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知识和才能的深刻认识。前两句以“官烛”和“高文”来描绘夜读的场景,表现出诗人沉浸于书籍中的美妙,意象生动。接下来的“勇气”和“巧心”则展示了成就的两种力量——前者象征着勇于尝试的精神,后者则是智慧的言辞,这两者的结合才形成了无敌的气势。

诗中提到的“三薰”与“百汰”,强调了对人才的培养与磨砺,表明优秀的品德与才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经历多次锤炼。最后两句通过“愚鲁”与“昆山”的对比,强调了没有天赋与努力的结合,仅依靠外在条件是无法实现理想的。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情感上兼具理性与感性,深入探讨了学习与成长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案前官烛堕花频:书桌前的蜡烛摇曳,花瓣频频掉落,描绘出夜读的静谧氛围。
  • 满目高文妙入神:满眼都是高雅的文字,令人入神,体现了诗人对文化的热爱。
  • 勇气先登势无敌:勇气先行,势不可挡,展现出奋发向上的力量。
  • 巧心后发语尤新:智慧的心思在后,言辞更显新颖,强调思维的独创性。
  • 好贤何啻三薰贵:爱好贤者的品德,岂止是三次熏陶的珍贵,反映出对道德的追求。
  • 求宝方知百汰真:追求宝贵的东西,只有经过千百次的磨练才能显露真谛。
  • 愚鲁自非凭骥发:愚笨的人不是依靠良马而成就,强调才能的重要性。
  • 昆山千里到无因:想要到达昆山千里之地,必然没有原因,表明机遇与努力的关系。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官烛”与“高文”的结合,象征着知识的光辉。
  • 对比:通过愚鲁与贤者的对比,强调了优秀的品德与才能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知识与品德的追求,强调通过努力与磨炼来获得真正的才能,体现了司马光对于学习、成长与道德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官烛:象征光明与知识,代表着学习的环境。
  • 高文:象征高雅的文化,代表着追求的目标。
  • 勇气:象征奋发向前的精神。
  • 巧心:象征智慧与创新的思维。
  • 昆山:象征理想与高尚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勇气”象征什么?

    • A. 物质财富
    • B. 奋发向前的精神
    • C. 个人名声
      答案:B
  2. “三薰”是指什么?

    • A. 三次饮酒
    • B. 三次熏陶
    • C. 三次读书
      答案:B
  3. “昆山千里到无因”强调了什么?

    • A. 机遇的重要性
    • B. 努力与才能的关系
    • C. 财富的积累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司马光的《和范景仁夜读试卷》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但前者更侧重于知识的积累与道德的崇尚,而后者则强调了视野的开阔与人生的壮丽。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