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下·杨修》

时间: 2025-04-23 10:02:09

簏中是绢不能知,妄把聪明察色丝。

五等人偷皆扫地,多文好学欲何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簏中是绢不能知,妄把聪明察色丝。
五等人偷皆扫地,多文好学欲何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这绢帛的簏子中,无法看清其中的真相,妄自以为聪明的人只是在察看那些细微的丝线。社会中有五类人都在偷偷地做一些卑微的事情,而那些多才多艺、好学的人又能做些什么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簏(lù):一种盛物的器具,这里指盛放绢帛的器具。
  • 妄(wàng):妄自、无根据地。
  • 色丝:指绢的颜色与细丝,象征表面现象。
  • 五等人:指社会中不同层次的人,通常指地位低下的人。
  • :在这里可理解为偷偷摸摸的行为。
  • 扫地:象征被遗弃或无用的状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杨修”是指三国时期的名士,因聪明才智而被人称道,但最终因过于聪明而遭到嫉妒,被曹操杀害。这反映了历史上聪明才智常常遭到误解和排挤的悲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政治动荡的时期。他的诗风以清新、朴素著称,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的思考。

创作背景:
《咏史下·杨修》写作于宋代,正值士人群体普遍重视学问与才智的时期,社会对聪明人的态度复杂,既有赞美也有嫉妒。诗人通过杨修的故事,表达了对聪明才智在社会中遭遇的不公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杨修的咏叹,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对聪明才智的冷酷与无情。诗的开头以“簏中是绢不能知”引入,暗示表面美丽的物品下隐藏的真相,反映了聪明人表面上的光鲜与内心的孤独。接着“妄把聪明察色丝”,则是对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进行讽刺,指出他们只是在追求表面的东西,而非真正的智慧。最后以“五等人偷皆扫地”总结,指出即使是最优秀的人,也难以逃脱社会的冷漠与遗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刻,表现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悲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簏中是绢不能知”:形容表面光鲜的绢帛,但其内在的真实情况无人能知,暗指聪明才智的被误解。
  • “妄把聪明察色丝”:指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只是在关注表面的细节,而未能洞察事物的本质。
  • “五等人偷皆扫地”:说明社会中不同层次的人都在为生存而奋斗,表达了对社会地位和价值的思考。
  • “多文好学欲何为”:质疑那些好学多才的人为何努力,反映出对社会价值观的困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簏中是绢”比作表面的华丽与内心的空虚。
  • 对仗:如“妄把聪明察色丝”与“五等人偷皆扫地”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结尾的反问句增强了对多才多艺的人的质疑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聪明才智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冷漠与人情世故的深刻反思,揭示了聪明才智常常不被理解与接受的悲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美丽的表象和虚假的繁华。
  • 聪明:代表智慧与才华,然而在社会中却常常被误解。
  • 五等人:指代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反映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簏中是绢”中的“绢”指的是:
    A. 一种花
    B. 一种织物
    C. 一种食物
    D. 一种工具

  2. “多文好学欲何为”中“欲何为”的意思是:
    A. 想要做什么
    B. 不知道做什么
    C. 想要学习
    D. 不想学习

  3.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A. 曹操
    B. 杨修
    C. 诸葛亮
    D. 刘备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同样反映社会的苦难与无奈。
  • 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音乐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与反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陈普的《咏史下·杨修》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思考,而李白则强调个人的豪情与洒脱。两者在情感基调与主题思想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诗人的不同感受与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

通过上述内容,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陈普的《咏史下·杨修》,并从中感受到历史与社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