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上·魏相》

时间: 2025-01-27 04:21:44

赵禹张汤网未收,久人董偃化方流。

丞相但看汉故事,何但宣皇不用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赵禹张汤网未收,久人董偃化方流。丞相但看汉故事,何但宣皇不用周。

白话文翻译:

赵禹和张汤的治网尚未收紧,董偃流亡的时间已经很久。丞相只顾着研究汉朝的历史,何以不借鉴周朝的做法?

注释:

  • 赵禹:指的是赵禹(或称赵光),汉朝的官员,以清白和刚直著称。
  • 张汤:汉朝的官员,任职期间以严酷的法律著称。
  • 董偃:汉朝的隐士,因时局动荡而流亡。
  • 丞相:古代最高级的官职,负责国家的治理。
  • 汉故事:指汉朝的历史及其治国方略。
  • 宣皇:指汉宣帝,汉朝的一位著名皇帝。
  • :指周朝,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朝代,以其德治闻名。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汉故事”与“周”是指汉朝与周朝在治国理政上的不同风格。汉朝重视法律与功绩,而周朝则以德治和礼治著称。
  • 赵禹与张汤的提及,强调了当时法律与治理的不平衡,反映了对历史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诗词见长,善于通过历史典故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借鉴,反思当时的政治状况,表达对国家治理的关注。

诗歌鉴赏:

《咏史上·魏相》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现实的关注。诗中提到的赵禹和张汤,分别代表了清白与严酷的法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治乱。董偃的流亡则揭示了政治不稳定带来的悲剧。诗的最后一句提出了对丞相的质疑,暗示应吸取历史经验,借鉴周朝的治国理念,以实现更好的治理。

从语言上看,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历史的轮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诗句虽短小,然而意蕴深厚,透过历史的表象,折射出对当下政治的忧虑与期许。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赵禹张汤网未收:指当时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治安问题仍然严重。
    • 久人董偃化方流:董偃因局势动荡而流亡,反映了社会的不安和人们的无奈。
    • 丞相但看汉故事:丞相只关注汉朝的治国之道,显得狭隘。
    • 何但宣皇不用周:质疑丞相为什么不借鉴周朝的治国理念,暗示对现状的不满。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人物与治国理念进行类比,反映出深刻的思考。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反思与借鉴,提倡从周朝的德治中汲取智慧,以改善当下的政治局势。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法律:象征着治国的基础。
    • 流亡:代表着动荡与不安。
    • 历史:是智慧与教训的源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汉故事”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历史?

    • A. 周朝
    • B. 汉朝
    • C. 宋朝
  2. “董偃”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清白
    • B. 流亡
    • C. 权力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历史的赞美
    • B. 对现状的质疑
    • C. 对未来的期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以历史为背景,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春望》:反映了战乱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展现出诗人对时局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收录与分析。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提供对古代诗词的深入解读与背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