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赏石
作者:张月宇
风雨平添巫峡,泥沙俱垒宜昌。
涛声不复下鄱阳,痛使苍生渴望。
填恨海怜精卫,补情天笑娲皇。
玲珑斜卧白云乡,犹是当初模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巫峡与宜昌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因风雨而增添的景色,河流的泥沙堆积影响了鄱阳湖的涛声,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更加深切。诗中提到的“精卫”和“娲皇”分别象征着对不幸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最后一句则赞美了自然的玲珑之美,尽管岁月变迁,但依旧保持着最初的样子。
注释
- 巫峡:位于长江流域,是著名的风景区。
- 宜昌:湖北省的一个城市,长江的一个重要港口。
- 鄱阳:鄱阳湖,位于江西省,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 精卫:传说中的一种鸟,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填海补天。
- 娲皇: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传说她用五色石补天,象征创造与修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月宇,现代诗人,生于XX年,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与研究。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主题,风格清新、意象丰富。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XX年,正值社会变迁时期,诗人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慨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 赏石》以古典诗词的形式,结合了现代的视角,展现了巫峡和宜昌的自然美景,同时也融入了深刻的社会思考。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风雨”“泥沙”“涛声”等,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人借助“精卫”和“娲皇”的典故,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不屈精神的赞美。
整首诗在节奏上流畅自然,情感真挚,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尤其是最后一句“犹是当初模样”,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风雨平添巫峡:风雨使得巫峡的景色更加壮丽。
- 泥沙俱垒宜昌:泥沙的堆积影响了宜昌的水域。
- 涛声不复下鄱阳:鄱阳湖的涛声再也无法如昔日般响亮。
- 痛使苍生渴望:这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更加强烈。
- 填恨海怜精卫:表达了对不幸的反抗与追求。
- 补情天笑娲皇: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创造。
- 玲珑斜卧白云乡:描绘自然的玲珑之美。
- 犹是当初模样:尽管经历了变迁,依旧保持着原有的美好。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工整,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意象分析
- 巫峡:象征着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 精卫:代表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理想的勇气。
- 娲皇:象征着创造与修复,传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风雨平添巫峡”中的“巫峡”指的是哪里?
- A. 湖北
- B. 江西
- C. 四川
- D. 贵州
-
“精卫”象征什么?
- A. 不屈的精神
- B. 美好的生活
- C. 自然的变化
- D. 历史的沉淀
-
诗中提到的“娲皇”主要与什么有关?
- A. 修复与创造
- B. 自然灾害
- C. 人类命运
- D. 传统文化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望庐山瀑布》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张月宇的作品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张月宇更注重情感的传达,而李白则偏向于对景的豪放描写。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自然的不同理解与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现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