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郎中望终南山秋雪》

时间: 2025-01-27 04:39:38

遍览古今集,都无秋雪诗。

阳春先唱后,阴岭未消时。

草讶霜凝重,松疑鹤散迟。

清光莫独占,亦对白云司。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和刘郎中望终南山秋雪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原文展示:

遍览古今集,都无秋雪诗。
阳春先唱后,阴岭未消时。
草讶霜凝重,松疑鹤散迟。
清光莫独占,亦对白云司。

白话文翻译:

整本古今的诗集里,都没有秋天的雪的诗句。阳春的歌声早已响起,而阴岭上的雪尚未消融。草地上霜重得让人惊讶,松树下白鹤似乎也在迟疑散去。清澈的光辉不要独自占有,也应该与白云一起共享。

注释:

  • 遍览:遍遍地查看。
  • 古今集:指古代和现代的诗歌集。
  • 秋雪:指秋天的雪,象征着季节的变迁。
  • 阳春:春天,通常是欣欣向荣的季节。
  • 阴岭:指阴面山岭,雪常常在阴面较难消融。
  • 草讶霜凝重:草地上的霜厚重得让人惊讶。
  • 松疑鹤散迟:松树下的白鹤似乎在犹豫着是否离开。
  • 清光:指明亮的光辉。
  • 白云司:与白云共同管理、分享光辉。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某个典故,但通过描写秋雪与春天的对比,展现了季节变换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情感反应。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风平易近人,题材广泛,尤其以讽喻诗和乐府诗著称。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及对季节更替的感慨。在与朋友刘郎中的交流中,白居易以诗歌表达了对秋雪的独特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和刘郎中望终南山秋雪》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季的雪景以及诗人内心的情感。在诗的开头,白居易提到“遍览古今集”,表明自己对传统诗歌的寻找与思考,反映出他对秋雪这一题材的重视和珍视。接着,他描绘了春与秋的对比,通过“阳春先唱后,阴岭未消时”表达出季节交替之时自然界的奇妙变化,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宁静的氛围。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草讶霜凝重,松疑鹤散迟”的细节描写,赋予了自然界以生命,展现了草、松、鹤之间的微妙关系,暗示着自然景象对人类情感的影响。最后一句“清光莫独占,亦对白云司”则传达了人与自然之间应有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珍视和对共享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遍览古今集,都无秋雪诗:诗人广泛查阅古今诗集,却没有关于秋雪的诗作,表现出对这一主题的独特追求。
  2. 阳春先唱后,阴岭未消时:春天的气息已先于秋雪到来,阴面的山岭上雪依然存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交替。
  3. 草讶霜凝重,松疑鹤散迟:草地上的重霜使人感到惊讶,松树下的白鹤似乎也在迟疑,生动地描绘出秋季的寒冷。
  4. 清光莫独占,亦对白云司:清澈的光辉不应独自享有,而应与白云共享,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谐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松、鹤等自然元素拟人化,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阳春先唱后,阴岭未消时”形成对比,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季雪景与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意象分析:

  • 秋雪:象征着季节的变迁,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 :代表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体现了自然的真实。
  • :象征着坚韧与长寿,传达了耐心与守望的情感。
  • :代表高洁与自由,反映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遍览古今集”,这里的“古今”指的是:
    A) 现代和未来
    B) 古代和现代
    C) 古代和未来
    D) 现代和古代

  2. “草讶霜凝重”中的“凝重”主要指什么?
    A) 光线明亮
    B) 霜很厚重
    C) 草生长茂盛
    D) 天气晴朗

  3. 诗中提到“清光莫独占”意指:
    A) 不应独自享有光明
    B) 光明是属于每个人的
    C) 光辉只属于白云
    D) 光明永远存在

答案:

  1. B) 古代和现代
  2. B) 霜很厚重
  3. A) 不应独自享有光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同样描写自然景象与情感的交织。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探讨春天的气息与自然的变化。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杜甫的作品比较:白居易的诗风倾向于平易近人,而杜甫则更为沉郁、深刻,反映出不同的诗人对同一自然主题的不同解读。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