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十年来边宿兵,大农无计饱连营。元来有个浮盐策,南渡诸贤未讲明。
白话文翻译:
三十年来我在边疆军营驻守,农民没有办法让粮食充足地供应军队。原本有一个关于浮盐的政策,但是南渡的众多贤士们并没有将其讲明。
注释:
- 边宿兵:驻守边防的士兵。
- 大农:这里指的是农民或农业生产。
- 浮盐策:指一种关于盐的政策,可能与盐的生产和流通有关。
- 南渡诸贤:指的是南方的学者、贤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洮溪,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他的诗词作品常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的年代。诗人作为一名身处边疆的士兵,感受到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农民的困境,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深切关注。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这首《循梅路口四首》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战争与农业之间的紧密联系。诗中表现了三十年边疆驻守的艰辛,士兵的生活困顿与农民的艰难处境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国家在战乱中的脆弱与无奈。特别是“无计饱连营”,让人感受到士兵们因缺乏粮食而承受的深重苦痛,突显了战争对生计的压迫。
而“浮盐策”则暗示了当时社会政策的缺失与不完善,虽然有相应的政策,但缺乏有效的实施和解释,使得人们依然处于困境之中。这种对比不仅引发了对历史的反思,也让人们对当下的社会治理提出了疑问。
整首诗通过描写士兵与农民的困苦,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民众生活的关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刘克庄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传达出深邃的思考和强烈的情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十年来边宿兵:诗人自述在边疆驻守的经历,暗示了长时间的战斗和生活的艰辛。
- 大农无计饱连营:描述了农民在战争中的无奈,粮食不足以养活士兵,强调了战乱给民生带来的困扰。
- 元来有个浮盐策:提到存在的盐政策,表明并非没有解决办法。
- 南渡诸贤未讲明:揭示了贤士们未能将政策传达清楚,暗示了社会治理的缺失。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前后句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反讽:通过提及浮盐策,指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反映了政策的无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战争苦难的深切关怀,揭示了国家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边宿兵:象征战争与牺牲。
- 大农:代表普通百姓与农业生产。
- 浮盐策:象征政策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浮盐策”主要指什么?
- A. 盐的生产政策
- B. 农业政策
- C. 战争政策
-
诗人对边疆士兵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
- A. 忽视
- B. 关心
- C. 提倡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对民生的影响。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对农业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事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杜甫与刘克庄的作品都关注民生,但杜甫更注重诗中的情感表达,而刘克庄则强调社会政策的缺失与历史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