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公仪龙图新居栽竹二首》

时间: 2025-01-23 22:49:55

都城有地谁栽竹,只见寒樗与老槐。

闻种琅玕向新第,翠光秋影上屏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公仪龙图新居栽竹二首

都城有地谁栽竹,只见寒樗与老槐。
闻种琅玕向新第,翠光秋影上屏来。

白话文翻译:

在都城中,谁来栽种竹子呢?只看到寒樗树和老槐树。
听说在新宅旁边种下了琅玕(美玉般的植物),翠绿的光影映在屏风上。

注释:

  • 都城:指的是国家的都城,这里特指宋朝的都城汴京。
  • 寒樗:寒樗是一种树,生长在环境恶劣的地方,象征着普通和卑微。
  • 老槐:老槐树指年岁已久的槐树,一般象征着稳重和历史。
  • 琅玕:一种珍贵的植物,常用于比喻美好的事物。
  • 翠光:指植物的绿意,给人以生机和活力。
  • 秋影:秋天的影子,营造出一种温柔的氛围。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寒樗”与“老槐”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环境的感慨,体现了对繁华与清雅生活的追求。而琅玕则在古代多用于比喻美好和珍贵的事物,代表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松窗,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歌、散文和词。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常借景抒情。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梅尧臣在新居栽竹时,表达了他对新环境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中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诗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栽竹生活的向往与感慨。诗的开头便提出疑问:“都城有地谁栽竹”,引发读者对都城环境的思考。作者以“寒樗”和“老槐”作为对比,暗示在喧嚣的城市中,竹子的栽种是多么稀缺和珍贵。这里的寒樗象征着艰苦与平凡,而老槐则象征着稳重与历史。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新居旁栽种琅玕的情景,琅玕的翠光与秋影交织,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作者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整首诗在简洁中透出深邃的思考,令人反思城市生活的本质与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都城有地谁栽竹:在繁华的都城中,竹子的栽种愈发显得稀少,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渴望。
  2. 只见寒樗与老槐:环境中只剩下寒樗和老槐,象征着生活的平淡和艰辛。
  3. 闻种琅玕向新第:听说在新居旁种上了琅玕,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翠光秋影上屏来:描绘了琅玕的翠绿与秋天的影子,营造出优雅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比:寒樗与琅玕的对比,突显生活的平淡和理想的美好。
  • 意象:竹子、寒樗、琅玕等意象,带有浓厚的自然气息,反映诗人内心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繁华喧嚣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清雅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子:象征着高洁、气节和清雅。
  • 寒樗:象征着艰苦与平凡,反映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
  • 琅玕:象征着美好与珍贵,代表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翠光秋影:营造出一种清新和宁静的氛围,代表自然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樗”指的是什么? A. 一种珍贵的植物
    B. 一种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树
    C. 一种竹子

  2. 诗中“琅玕”象征了什么? A. 平凡的生活
    B. 美好的事物
    C. 古老的传统

  3. 诗的情感基调是? A. 忧伤
    B. 追求理想生活
    C. 对城市的厌倦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和公仪龙图新居栽竹二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前者关注于栽种竹子的理想,后者着重描绘自然景色的宁静与美好。两首诗在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不同理解与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