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

时间: 2025-01-11 16:43:47

岩穴玲珑几度秋,簪峰高插耸鳌头。

化人旧有阿罗汉,喜客今逢老比丘。

石罅日闻甘露滴,山间时见庆云浮。

灵岩特为南乡设,从此生贤继不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里
李熙载 〔宋代〕

岩穴玲珑几度秋,
簪峰高插耸鳌头。
化人旧有阿罗汉,
喜客今逢老比丘。
石罅日闻甘露滴,
山间时见庆云浮。
灵岩特为南乡设,
从此生贤继不休。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玲珑的岩洞里,经历了几个秋天,山峰高高耸立,就像是插在龙头上的簪子。曾经化身为人的阿罗汉,如今喜迎老比丘的到来。在石缝中,日常可以听见甘露滴落的声音,山间时而可以看到庆云在高空中飘浮。灵岩特地为南方的乡镇设立,此后贤人不断涌现,生生不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玲珑:形状精巧、细致。
  • 簪峰:形容山峰高耸,如同插在发髻上的簪子。
  • 阿罗汉:佛教中指已经达到解脱境界的圣者。
  • 比丘:出家修行的僧人。
  • 甘露:指清甜的露水,象征着滋养。
  • 庆云:象征吉祥的云彩。
  • 灵岩:灵秀的山岩,常用于道教或佛教场所的描述。
  • 生贤继不休:形容有才德之人不断涌现。

典故解析:

  • 阿罗汉比丘:佛教中重要的修行人称谓,代表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力。
  • 灵岩:在佛教文化中,灵岩常被视为修行的圣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熙载,字德明,号惟庵,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音乐家。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佛教思想的理解。李熙载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运用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意象。

创作背景:
《九里》是在李熙载游历某座山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以及对修行者的敬仰。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反映出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诗歌鉴赏:

《九里》是一首描绘山水与修行意境的诗作,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自然与心灵的和谐。首句“岩穴玲珑几度秋”通过对岩穴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精致而幽静的氛围,仿佛带领读者走入山中,感受岁月的流转。接下来的“簪峰高插耸鳌头”则通过形象的比喻,将高耸的山峰与簪子相提并论,生动展现出山的巍峨与壮丽。

诗中提到的“化人旧有阿罗汉,喜客今逢老比丘”,不仅描绘了历史的传承,还点出了修行者的智慧与境界。李熙载通过对比,表现出对修行者的崇敬,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后几句中,诗人通过“石罅日闻甘露滴,山间时见庆云浮”,将自然景观与修行的宁静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意境。最后一句“灵岩特为南乡设,从此生贤继不休”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贤人的期望,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意境深远,既有对大自然的细腻描写,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李熙载作为诗人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岩穴玲珑几度秋”:描绘山中的岩洞精致玲珑,经历了多个秋天,暗示时间的流逝。
  2. “簪峰高插耸鳌头”:用“簪”比喻高耸的山峰,形象生动,展示自然的雄伟。
  3. “化人旧有阿罗汉”:提到佛教中的阿罗汉,表明历史的延续。
  4. “喜客今逢老比丘”:今时遇见老和尚,体现出对修行者的敬仰。
  5. “石罅日闻甘露滴”:描述山间的清新环境,甘露象征着滋养与宁静。
  6. “山间时见庆云浮”:庆云象征着吉祥,传达出一种美好的愿景。
  7. “灵岩特为南乡设”:灵岩作为修行地,寓意着对智慧与贤人的向往。
  8. “从此生贤继不休”:期望贤人不断涌现,寓意着未来的光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簪峰”比喻山峰的高耸,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阿罗汉”与“老比丘”。
  • 意象:通过“甘露”、“庆云”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吉祥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修行者的尊敬,以及对贤人未来不断涌现的期望,体现了李熙载对生命和智慧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岩穴:象征着静谧与深邃。
  • 阿罗汉:代表着智慧与解脱。
  • 甘露:象征着滋养与生命的源泉。
  • 庆云:象征着吉祥与美好。
  • 灵岩:代表着修行与灵性的地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阿罗汉”是指什么? A. 普通人
    B. 已经解脱的圣者
    C. 武士
    D. 商人

  2. “簪峰高插”中的“簪”用来比喻什么?
    A. 笔
    B. 山峰
    C. 花
    D. 鱼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历史的追忆
    C. 对人生的思考
    D. 对修行者的尊敬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的诗作。
  • 杜甫《望岳》:表达对山的崇敬与思考。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两者都描绘了山的雄伟,但李白更强调个人情感与历史的交融,李熙载则注重对修行者的敬仰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熙载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