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见可教授约诸丈凤山酌别》
时间: 2025-02-04 15:44: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汪见可教授约诸丈凤山酌别
凤凰洲上凤凰山,
草草登临见一斑。
不立樊墙天广大,
剩栽花竹地宽闲。
白云四面峰千叠,
绿柳前头水一湾。
行色催人诗未就,
寄情庭院落花间。
白话文翻译:
在凤凰洲的凤凰山上,
匆匆登临只见一片景象。
不设樊墙,天空显得宽广,
只剩花竹栽种,地面显得悠闲。
四周白云环绕,山峰叠嶂,
前面绿柳掩映,水湾一片宁静。
行色匆匆催促着我,诗句还未完成,
我只好把情感寄托在庭院的落花之中。
注释:
- 凤凰洲:指的是一个地名,可能与神话传说中的凤凰有关。
- 草草:匆忙、急促的样子。
- 樊墙:指围墙,这里用来比喻局限与束缚。
- 白云:象征自然的广阔与自由。
- 行色:行走的样子,表现出急促的心情。
- 落花: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美好的瞬间。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明显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凤凰”与“白云”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着美好与自由。凤凰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吉祥与高贵,而白云则代表着自在与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复古(生卒年不详),字士行,号复古,宋代诗人。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富有情感和哲理,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与汪见可教授的别聚时刻,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临别的惆怅与对自然美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风格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凤凰山的短暂相聚。诗的开头以“凤凰洲上凤凰山”引入,带有一种灵动的意象,表示诗人所处的美好环境。接着,诗人通过“草草登临见一斑”来表明自己匆忙的心情,反映出别离时的急迫感。
“不立樊墙天广大”,用极简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由天地的向往,突显了大自然的广阔与无边。之后的白云与绿柳的描写,增强了诗的意境,仿佛让人感受到一幅宁静的山水画。诗的最后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尽管身处美丽的自然中,但因行色匆匆而不能尽兴,借落花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展现了一种无奈的美感。
诗词解析:
- 第一句:“凤凰洲上凤凰山”,用叠字“凤凰”强化了意象的美丽与神秘。
- 第二句:“草草登临见一斑”,表现出匆忙与时间的紧迫。
- 第三句:“不立樊墙天广大”,强调自然的无限与人心的渴望。
- 第四句:“剩栽花竹地宽闲”,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 第五、六句:描绘出周围的自然景色,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意境。
- 最后两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冲突与情感的寄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比喻为一个闲适的庭院,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 拟人:用“行色催人”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增强了情感的紧迫感。
- 对仗:如“白云四面峰千叠”与“绿柳前头水一湾”,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美景与表达离别情感,表现出一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它不仅是对友人的告别,也是对生命流逝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凤凰:象征着美好与吉祥。
- 白云:象征自由与超脱。
- 绿柳:象征着青春与生机。
- 落花: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瞬间的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凤凰”象征什么?
- A. 吉祥与高贵
- B. 凶兆
- C. 平凡
-
“不立樊墙天广大”中“樊墙”指什么?
- A. 围墙
- B. 河流
- C. 山峰
-
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主要体现在诗的哪一部分?
- A. 前两句
- B. 中间部分
- C. 最后两句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写自然景色,表达壮阔的情感。
- 李白《月下独酌》:探讨孤独与自由的主题。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汪见可教授约诸丈凤山酌别》: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登鹳雀楼》更强调壮丽的视野,而《汪见可教授约诸丈凤山酌别》则更注重个人情感与自然的交融。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