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令》
时间: 2025-01-11 05:49: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相思令
作者: 谭意哥 〔宋代〕
旧燕初归,梨花满院,迤逦天气融和。
新晴巷陌,是处轻车骏马,禊饮笙歌。
旧赏人非,对佳时一向乐少愁多。
远意沉沉,幽闺独自颦蛾。
正消黯无言自感,凭高远意,空寄烟波。
从来美事,因甚天教,两处多磨。
开怀强笑,向新来宽却衣罗。
似恁他人怪憔悴,甘心总为伊呵。
白话文翻译
燕子刚刚归来,梨花在院子里开满,温暖的天气让人心情愉悦。
新晴的街巷,处处都是轻快的马车,欢歌笑语在节日里回荡。
曾经一起赏玩的那个人已经不在,面对美好的时光,心中却愈发忧愁。
远方的思念沉沉如海,独自在幽暗的闺房里愁眉不展。
正当心情消沉无言时,顺着高处的视野,寄托着空荡荡的情思。
美好的事情为何天意如此,竟使得两地相隔多了磨难。
勉强微笑,向新来的人宽衣解带。
就像别人觉得我憔悴,我甘心情愿只为她而苦。
注释
- 旧燕:指的是春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和生机。
- 梨花:象征美好、清新,常用于描绘春天的景象。
- 迤逦:形容天气温暖、和煦。
- 禊饮:指的是春天的节日饮酒活动,通常是在河边进行。
- 愁多:指忧愁的事情多,乐趣少。
- 幽闺:指内室或闺房,表示独自一人。
- 凭高远意:站在高处,远望,表达思念之情。
- 开怀强笑:勉强地微笑,掩饰内心的忧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意哥,宋代词人,以柔美细腻的词风和清丽的意象著称。其作品常表现对爱情的细腻感受与生活的哲思,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
创作背景
《长相思令》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盛行。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和内心的复杂情感,表达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爱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长相思令》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词作,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与个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美好与忧愁交织的复杂心理。开头部分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旧燕归来,梨花盛开,渲染出温暖而和谐的氛围,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情感的基调却转为忧伤,诗人对往昔的回忆与当前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对“旧赏人非”的感慨,表达了对爱人不在的惆怅,面对春光却只能感到愁苦。
诗中“正消黯无言自感”一句,更是将这种内心的孤寂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周围的世界春意盎然,诗人的内心却如同幽闺一般沉闷,无法与外界的美好形成共鸣。最后两句,诗人以“开怀强笑”来掩饰自己的脆弱,表面上似乎在与他人交流,内心却依然甘愿为爱人忍受苦楚。这种情感的深邃与复杂,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诗意与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旧燕初归:春天燕子归来,寓意着春天的到来。
- 梨花满院:梨花盛开,描绘出春日的美丽景象。
- 迤逦天气融和:天气温暖、和煦,令人心情愉悦。
- 新晴巷陌:新晴的街道,充满生机。
- 轻车骏马,禊饮笙歌:描绘节日的欢快场景,人们欢歌笑语。
- 旧赏人非:曾经的赏花人已不在,感叹时光流逝。
- 佳时一向乐少愁多:面对美好时光却感到更多的忧愁。
- 远意沉沉: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沉重。
- 幽闺独自颦蛾:独自在闺中愁眉不展,感到孤独。
- 消黯无言自感:心情沉重,无法言语,感到无奈。
- 凭高远意,空寄烟波:站在高处,凭借远望寄托心情,但感到空虚。
- 从来美事,因甚天教,两处多磨:美好的事情为何总是遭遇磨难。
- 开怀强笑,向新来宽却衣罗:勉强微笑,向新来的人解开衣物,掩饰内心的苦楚。
- 似恁他人怪憔悴,甘心总为伊呵:即使别人觉得我憔悴,我仍愿意为她承受一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来临比作燕子归来,生动形象。
- 对仗:如“开怀强笑”与“消黯无言”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思念的情感具象化,让人感同身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面对离别的无奈和对爱人的深切思念。通过春天的美好景象与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人们在美好与痛苦之间的挣扎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春天的重生与希望。
- 梨花:象征美好与洁净,春天的活力。
- 幽闺:寓意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文化内涵
燕子与梨花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春天、爱情和美好的回忆,表达对生活的向往与对爱的思念。幽闺则代表了女性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古代女性在情感上的无奈与深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春天的象征是什么? A. 燕子
B. 雪花
C. 秋叶
D. 夏虫 -
填空题:诗中提到“开怀强笑,向新来宽却衣罗”表达了诗人对____的态度。
-
判断题:诗中“从来美事,因甚天教,两处多磨”表达了对美好事情的期待。 (对/错)
答案
- A. 燕子
- 他人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相见欢》(李煜)
- 《钗头凤·世情薄》(陆游)
诗词对比
- 《长相思令》与《相见欢》同样表达了思念与离愁,但《相见欢》更加直接且情感浓烈,而《长相思令》则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内心独白展现出复杂的情感层次。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