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安寺通禅师院》

时间: 2025-05-25 12:37:37

应行诸岳遍,象屣半无纲。

一法寻常说,此机仍未忘。

窗闲藤影老,衲厚瀑痕荒。

寄语迷津者,来兹问不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应行诸岳遍,象屣半无纲。
一法寻常说,此机仍未忘。
窗闲藤影老,衲厚瀑痕荒。
寄语迷津者,来兹问不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和禅理的思考。
应当走遍各大山岳,然而大象的皮鞋却没有系好。
有一种道理常被提及,但这时机却依然难以忘怀。
窗外的藤影在岁月中显得苍老,僧人的衣衫因洗涤而变得厚重,留有瀑布流下的痕迹。
我寄语那些在迷津中徘徊的人,来到这里询问也未尝不可。

注释:

  • 应行:应该、必须去做。
  • 诸岳:众多的山岳,指代各大名山。
  • 象屣:象皮制成的鞋,形容大而无用。
  • 无纲:没有系带,形容松散、无所依托。
  • 一法:一种道理或法则。
  • 此机:此时机,指的是机会或境遇。
  • 窗闲:窗外的景象显得安静。
  • 藤影:藤蔓的影子。
  • :僧人穿的衣服。
  • 瀑痕:瀑布流下留下的痕迹。
  • 迷津:迷惘的路口。

典故解析:

该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古典典故,但其内容涉及到佛教的修行理念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提到的“迷津”可以理解为人生的迷惘和寻求解脱的过程,反映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实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830年,卒于884年。他以诗歌、散文和书法闻名,是当时著名的僧人和诗人,尤其以禅宗诗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佛教的理解。

创作背景:

《题大安寺通禅师院》创作于贯休在大安寺时,寺院为其修行和创作提供了宁静的环境。这首诗反映了他在寺院中的修行体验,以及对人生、道理的深入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修行之路的感悟。首句“应行诸岳遍”展现了诗人对修行的渴望和决心,然而接下来的“象屣半无纲”则表达出一种无奈与困惑,暗示了修行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诗中“窗闲藤影老”的意象,生动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及其对生命的影响。藤影的苍老象征着修行的艰辛与无常。而“衲厚瀑痕荒”则进一步强调修行过程中的磨难与真实。最后一句“寄语迷津者,来兹问不妨”传达了诗人对迷惘者的关怀,鼓励他们在困惑时勇敢寻求答案,体现了贯休的博大胸怀和对他人修行的期许。整体上,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自我修行的反思,也传达了对他人修行的关怀,展示了贯休深厚的禅宗思想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应行诸岳遍:表达了诗人应当遍历各大山岳,象征着追求真理和修行的决心。
  2. 象屣半无纲:通过象屣的比喻,暗示了修行过程中的无奈和困惑。
  3. 一法寻常说:提到常见的道理,强调修行中人们常常忘却的真理。
  4. 此机仍未忘:虽然有些道理被遗忘,但关键时刻仍能记起。
  5. 窗闲藤影老:描绘安静的窗外,藤影的苍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6. 衲厚瀑痕荒:衣衫厚重,显示出修行的艰辛与真实。
  7. 寄语迷津者:对迷惘者的寄语,表达关怀和鼓励。
  8. 来兹问不妨:鼓励人在迷茫中寻求答案,体现了诗人的温暖和善意。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象屣”比喻修行的无奈。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藤影”“瀑痕”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修行为主题,表达了在追求真理和自我超越的过程中,面临的困惑与挑战。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思考,鼓励他人勇敢面对迷惘,追求真理。

意象分析:

  • 山岳:象征着修行的高峰和追求的目标。
  • 象屣:比喻修行中的障碍与无奈。
  • 藤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瀑痕:代表修行的痕迹与经历,体现出真实和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象屣半无纲”表达了什么?

    • A. 修行的顺利
    • B. 修行的无奈
    • C. 诗人的自信
    • D. 对他人的批评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窗闲藤影老”体现了_____的主题。

  3. 判断题:诗人鼓励迷惘者来此询问,体现了他对他人修行的关怀。(对/错)

答案:

  1. B
  2. 时间流逝与人生无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
  • 《题西林壁》惠能:探讨了禅宗思想与修行的关系。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与《题大安寺通禅师院》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但《登高》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而《题大安寺通禅师院》则更关注内心的修行与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贯休与唐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