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渚逢杨赞禹》

时间: 2025-01-11 02:14:40

流浪兵荒苦,相思岁月阑。

理惟通至道,人或谓无端。

烧猛湖烟赤,窗空雪月寒。

知音不可见,始为一吟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流浪兵荒苦,相思岁月阑。
理惟通至道,人或谓无端。
烧猛湖烟赤,窗空雪月寒。
知音不可见,始为一吟看。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流浪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生活艰苦,思念的人却在岁月的尽头。道理虽深奥,却能通达至理,有人却说这没有尽头。湖面冒着滚滚的烟,窗外只有寒冷的雪月。知音难以相见,因此才会吟唱这首诗。

注释:

字词注释:

  1. 流浪:漂泊不定,生活艰难。
  2. 兵荒:战争带来的动乱和苦难。
  3. 岁月阑:岁月已近尾声,暗指人生的无常。
  4. 理惟:道理、哲理。
  5. 通至道:通达至理的道理。
  6. 无端:无尽,无止境。
  7. 烧猛:火势猛烈。
  8. 窗空:窗外的景象空旷,寒冷。
  9. 知音:理解自己的人。
  10. 吟看:吟唱并欣赏。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而是通过描绘诗人自身的境遇与内心情感,反映出唐代动乱时代的社会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0年-912年),字惟常,号贯休,唐代诗人,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风清新脱俗,直抒胸臆,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诗人身处兵荒之中,生活艰辛,与友人相隔甚远,因而产生了对知音的思念与感叹。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流浪兵荒苦”开篇,直接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困境,展示了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接着,诗人表达了对于思念的深刻情感,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让他倍感孤独。在“理惟通至道”中,诗人提到哲理的深奥,似乎在暗示即使在苦难中也要寻求真理与智慧。湖中盛烈的烟火和窗外的寒雪,构成了诗人内心的对比,既有自然的壮阔,又有个人的孤寂。最后一句“知音不可见,始为一吟看”,表达了对理解自己的人难以相见的感慨,唯有通过吟唱来宣泄内心的情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写现实的苦痛,又流露出对理想与知音的渴望,体现了唐代诗人的深邃思考与情感的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流浪兵荒苦:描绘了战乱时期的艰难生活,流浪的状态使人感到无助。
  2. 相思岁月阑:思念的人在岁月的尽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对逝去岁月的哀伤。
  3. 理惟通至道:指出即便在苦难中,仍然要探寻人生的真理与哲理。
  4. 人或谓无端:有人认为探求真理没有尽头,带有一丝无奈。
  5. 烧猛湖烟赤:描绘了湖面烟火的景象,象征着纷乱的生活。
  6. 窗空雪月寒:窗外的寒冷景象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寒冷。
  7. 知音不可见:表达对知音的深切思念,知音的缺失让人感到孤独。
  8. 始为一吟看:通过吟唱来抒发情感,体现出诗人的无奈与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苦难比作“流浪”,生动形象。
  • 对仗:如“窗空雪月寒”,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湖烟、雪月等意象丰富,营造了诗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苦难生活的描绘与对知音的渴望,表达了人们在动荡岁月中的孤独和对理想的追求,反映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情感的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流浪:象征着生活的不安与无奈。
  2. 兵荒:代表战争和社会动乱。
  3. 湖烟:暗示着生活的火热与动荡。
  4. 雪月:象征着孤冷与清寂。
  5. 知音:理解自己的人,代表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兵荒”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灾害
    B. 战争动乱
    C. 社会安宁

  2. “知音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孤独
    C. 愤怒

  3. “流浪兵荒苦”中的“流浪”意指:
    A. 旅行
    B. 漂泊与无家可归
    C. 休息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静夜思》李白
  2. 《夜泊牛津》李商隐
  3.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鄚渚逢杨赞禹》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而《鄚渚逢杨赞禹》则结合了社会动荡的背景,展现了更深层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诗经与唐诗》
  3.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