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蝉》

时间: 2025-02-04 16:21:04

不见上庭树,日高声忽吟。

他人岂无耳,远客自关心。

暂落还因雨,横飞亦向林。

分明去年意,从此渐闻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蝉 薛能 〔唐代〕

不见上庭树,日高声忽吟。 他人岂无耳,远客自关心。 暂落还因雨,横飞亦向林。 分明去年意,从此渐闻砧。

白话文翻译

看不见庭院中的树,太阳高高挂起时,蝉声突然响起。 别人难道没有耳朵吗?只是远方的客人自己更加关心。 暂时落下是因为雨,横飞也是向着树林。 分明是去年的情感,从此渐渐听到捣衣声。

注释

  • 上庭树:指庭院中的树。
  • 日高:太阳升得很高,指时间已晚。
  • 忽吟:突然鸣叫。
  • 远客:远离家乡的客人。
  • 暂落:暂时停止鸣叫。
  • 横飞:指蝉飞行的方向。
  • 分明:清楚地。
  • 去年意:去年的情感或记忆。
  • 渐闻砧:逐渐听到捣衣声,捣衣声常用来象征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能(约817-880),字大拙,唐代诗人,官至工部尚书。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尤以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见长。此诗可能是在他远离家乡时所作,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薛能远离家乡时所作,通过蝉声和捣衣声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蝉声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夏日的到来和时光的流逝,而捣衣声则常被用来象征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蝉声和捣衣声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首句“不见上庭树,日高声忽吟”描绘了蝉声突然响起,但诗人却看不见蝉所在的树,这种视觉与听觉的错位增加了诗的神秘感。第二句“他人岂无耳,远客自关心”表明虽然别人也能听到蝉声,但只有远方的客人对此更加关心,因为蝉声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后两句“暂落还因雨,横飞亦向林”描绘了蝉的行为,暂时停止鸣叫是因为雨,飞向树林则是因为本能。最后两句“分明去年意,从此渐闻砧”则通过捣衣声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捣衣声是家乡的象征,也是诗人心中无法抹去的记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见上庭树,日高声忽吟:诗人听到了蝉声,但却看不见蝉所在的树,这种视觉与听觉的错位增加了诗的神秘感。
  2. 他人岂无耳,远客自关心:虽然别人也能听到蝉声,但只有远方的客人对此更加关心,因为蝉声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3. 暂落还因雨,横飞亦向林:蝉暂时停止鸣叫是因为雨,飞向树林则是因为本能。
  4. 分明去年意,从此渐闻砧:通过捣衣声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捣衣声是家乡的象征,也是诗人心中无法抹去的记忆。

修辞手法

  • 拟人:将蝉声拟人化,如“忽吟”,赋予蝉以人的情感和行为。
  • 象征:捣衣声象征思乡之情,蝉声象征夏日的到来和时光的流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家乡的思念。通过蝉声和捣衣声来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蝉声:象征夏日的到来和时光的流逝。
  • 捣衣声:象征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忽吟”指的是什么? A. 鸟叫 B. 蝉鸣 C. 风声 D. 雨声

  2. 诗中“渐闻砧”象征什么? A. 战争 B. 思乡 C. 丰收 D. 节日

  3. 诗中“远客自关心”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孤独 B. 思乡 C. 喜悦 D. 愤怒

答案: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通过月亮和捣衣声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 王维《鸟鸣涧》:通过鸟鸣来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宁静的心境。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与薛能《早蝉》:两者都通过自然声音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但杜甫的诗更加直接和深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薛能的全部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风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薛能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