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闻若管吹者意儿童为之问之乃鸟有名竹管者》

时间: 2025-01-11 14:28:14

细听非笛复非芦,绝讶儿童底所呼。

邂逅因之问何似,鸟鸣竹管自乌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细听非笛复非芦,绝讶儿童底所呼。邂逅因之问何似,鸟鸣竹管自乌乌。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仔细聆听,那声音既不像笛子也不像芦苇,我非常惊讶孩子们在喊什么。偶然间因为这声音而询问它像什么,原来是鸟儿在竹管中鸣叫,发出乌乌的声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细听:仔细聆听。
  • 非笛复非芦:既不是笛子的声音,也不是芦苇的声音。
  • 绝讶:非常惊讶。
  • 儿童底所呼:孩子们在喊什么。
  • 邂逅:偶然。
  • 问何似:询问它像什么。
  • 鸟鸣竹管:鸟儿在竹管中鸣叫。
  • 自乌乌:发出乌乌的声音。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涉及具体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诗人,与刘过、姜夔等人交往,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偶然听到一种奇特声音的情景,通过询问孩子们,得知是鸟儿在竹管中鸣叫,表达了对自然声音的好奇和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听觉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声音的敏感和好奇。诗中“细听非笛复非芦”一句,既表达了声音的独特性,又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随后的“绝讶儿童底所呼”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好奇,而“邂逅因之问何似”则自然地引出了答案,即“鸟鸣竹管自乌乌”。整首诗语言简洁,意象生动,通过对声音的描述,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赞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细听非笛复非芦”:作者仔细聆听,发现这声音既不像笛子也不像芦苇,引发好奇。
  2. “绝讶儿童底所呼”:作者非常惊讶孩子们在喊什么,增加了神秘感。
  3. “邂逅因之问何似”:偶然间因为这声音而询问它像什么,自然过渡到答案。
  4. “鸟鸣竹管自乌乌”:得知是鸟儿在竹管中鸣叫,发出乌乌的声音,解开了谜团。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非笛复非芦”的对比,突出了声音的独特性。
  • 设问:通过“问何似”的设问,自然引出答案,增加了诗歌的互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声音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赞叹,以及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关注和好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细听:表达了作者的专注和敏感。
  • 非笛复非芦:突出了声音的独特性。
  • 鸟鸣竹管:描绘了自然声音的来源,增加了诗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声音既不像什么也不像什么? A. 笛子、芦苇 B. 笛子、琴 C. 芦苇、琴 D. 笛子、鼓 答案:A

  2. 作者是如何得知声音的来源的? A. 自己发现的 B. 询问孩子们 C. 听别人说的 D. 看书知道的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鸟鸣竹管”是指什么? A. 鸟儿在竹管中鸣叫 B. 竹管模仿鸟鸣 C. 鸟儿在竹林中鸣叫 D. 竹管被鸟儿叼走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姜夔《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通过竹林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
  • 刘过《竹枝词》: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赵蕃《有闻若管吹者意儿童为之问之乃鸟有名竹管者》与姜夔《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两者都通过对竹子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但赵蕃的诗更侧重于声音的描写,而姜夔的诗则更侧重于景色的描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赵蕃的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