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野寺钟鸣后,溪桥雨合时。杖藜能过我,酌酒更论诗。意作匆匆别,仍愆得得期。近知疎问讯,不那费怀思。
白话文翻译:
在野外的寺庙钟声响起之后,溪边的桥上雨势正浓。拄着藜杖的你能够来访我,我们一起饮酒并讨论诗歌。本意是匆匆告别,却仍然错过了约定的时刻。最近才知道疏于问候,不再那么费心怀念。
注释:
- 野寺:指郊外的寺庙。
- 钟鸣:寺庙的钟声。
- 溪桥:溪流上的桥梁。
- 雨合时:雨势正浓的时候。
- 杖藜:拄着藜杖,指行走。
- 酌酒:饮酒。
- 论诗:讨论诗歌。
- 意作:本意。
- 匆匆别:匆匆告别。
- 愆:错过。
- 得得期:约定的时刻。
- 疎问讯:疏于问候。
- 不那:不再。
- 费怀思:费心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和友情的热爱。这首诗是写给友人徐季益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相聚的愿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赵蕃与友人徐季益分别后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希望再次相聚的愿望。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友人的来访,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分别的不舍。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分别的不舍。诗中“野寺钟鸣后,溪桥雨合时”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自然画面,为后文的情感表达营造了氛围。“杖藜能过我,酌酒更论诗”则展现了友人之间的亲密和共同爱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希望再次相聚的愿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寺钟鸣后,溪桥雨合时: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自然画面,寺庙的钟声和溪桥上的雨势,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 杖藜能过我,酌酒更论诗:展现了友人之间的亲密和共同爱好,拄着藜杖的友人能够来访,一起饮酒并讨论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希望再次相聚的愿望。
- 意作匆匆别,仍愆得得期:表达了诗人对分别的不舍和错过约定时刻的遗憾,本意是匆匆告别,却仍然错过了约定的时刻。
- 近知疎问讯,不那费怀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希望再次相聚的愿望,最近才知道疏于问候,不再那么费心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野寺钟鸣后,溪桥雨合时”和“杖藜能过我,酌酒更论诗”等句,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美感。
- 拟人:诗中“杖藜能过我”等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藜杖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分别的不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友人的来访,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分别的不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希望再次相聚的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寺:郊外的寺庙,象征宁静和远离尘嚣。
- 钟鸣:寺庙的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宁静的氛围。
- 溪桥:溪流上的桥梁,象征连接和交流。
- 雨合时:雨势正浓的时候,象征忧郁和离别的氛围。
- 杖藜:拄着藜杖,象征行走和来访。
- 酌酒:饮酒,象征欢聚和交流。
- 论诗:讨论诗歌,象征共同的爱好和精神交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野寺钟鸣后,溪桥雨合时”描绘了怎样的自然画面? A. 宁静而略带忧郁的自然画面 B. 热闹而欢快的自然画面 C. 清新而明亮的自然画面 答案:A
-
诗中“杖藜能过我,酌酒更论诗”表达了什么? A. 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分别的不舍 B. 对自然景物的喜爱 C. 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答案:A
-
诗中“意作匆匆别,仍愆得得期”表达了什么? A. 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分别的不舍 B. 对自然景物的喜爱 C. 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答案:A
-
诗中“近知疎问讯,不那费怀思”表达了什么? A. 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分别的不舍 B. 对自然景物的喜爱 C. 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离别的不舍。
-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希望再次相聚的愿望。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和赵蕃的《简徐季益二首》: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离别的不舍,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而赵蕃的诗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赵蕃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 《宋代诗人传记资料汇编》:收录了赵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赵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