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讷行人》

时间: 2025-04-27 05:56:40

诸方参请尽,秋晚别京畿。

乞食斋条饱。

随缘百念微。

夜声鸣铁笛,寒色脆荷衣。

久学南山律,终身不敢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讷行人
作者: 陈允平 〔宋代〕

诸方参请尽,秋晚别京畿。
乞食斋条饱,随缘百念微。
夜声鸣铁笛,寒色脆荷衣。
久学南山律,终身不敢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秋天即将离开京城时的感受。四方的邀请都已结束,秋天的傍晚,我告别了京城。乞讨的食物虽不丰盛,但我知足于此,随缘而活,心中万念轻微。夜里,铁笛声响起,寒意袭来,衣衫薄弱。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遵循南山的教诲,终身不敢违背。

注释:

  • 诸方:各地、各方的意思,这里指各个地方的邀请。
  • 参请:指参与或请求的事,这里隐含了对他人的邀请。
  • 乞食:乞讨食物,表示生活的艰辛。
  • 斋条:指素食或清淡的食物。
  • 随缘:顺应缘分,不强求。
  • 百念微:心中细微的想法。
  • 鸣铁笛:铁笛发出的声音,表现夜晚的寂静。
  • 寒色脆荷衣:寒冷的颜色和脆弱的衣物,形容寒冷的天气和自己的清贫。
  • 南山律:南山指的是高洁的品德或道理,这里是指道德规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允平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记载,但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其诗风常带有淡泊明志的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季,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充满了离别的惆怅和对生活的感悟,反映出一种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坚守。

诗歌鉴赏:

《赠讷行人》是一首表达离别与追求内心宁静的诗。诗人在秋天的傍晚离开京城,身处于诸方的邀请中,心中却有一种无奈与淡然。乞食的生活让他更加懂得知足,而“随缘百念微”则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淡泊态度,心中虽有百般思绪,但并不执着于物质享受。

夜晚的铁笛声响起,寒色笼罩着身影,诗人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和生活的艰辛。他的衣物薄弱,喻示着他并不奢求富裕的生活,反而更珍惜内心的宁静与追求。

最后一句“久学南山律,终身不敢违”,则是对自己学识和道德的一种坚守,显示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坚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人文精神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诸方参请尽:各地的邀请都已结束,意味着生活的喧嚣告一段落。
  2. 秋晚别京畿:在秋天的傍晚,离开了京城,带有离愁。
  3. 乞食斋条饱:虽然乞讨食物,但心中知足,反映了对生活的接纳。
  4. 随缘百念微:随缘而活,心中虽有想法,却不执着。
  5. 夜声鸣铁笛:夜晚的笛声,增加了孤独感与秋天的寒意。
  6. 寒色脆荷衣:寒冷的季节中,衣物单薄,象征生活的艰辛。
  7. 久学南山律:长期学习南山的道德规范,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
  8. 终身不敢违:对道德的坚守,展示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乞食与随缘的态度形成对比,反映出内心的矛盾。
  • 象征:铁笛声和寒色衣物象征着孤独与清贫。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增强诗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生活状态的描绘与内心感悟,传达了对物质追求的放下和对精神追求的坚持,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铁笛:象征孤独与思念。
  • 寒色:反映环境的萧瑟与内心的清冷。
  • 荷衣:象征诗人的清贫与节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南山律”主要代表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道德规范
    • C. 学术成就
    • D. 生活习惯
  3. “随缘百念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 A. 贪婪
    • B. 淡泊
    • C. 迷茫
    • D. 焦虑

答案

  1. B. 宋代
  2. B. 道德规范
  3. B. 淡泊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秋夕》杜牧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陈允平的《赠讷行人》: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李白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陈允平则在淡泊中展现对生活的哲思。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