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汉门。僭号公孙述》

时间: 2025-02-04 15:29:01

剑蜀金汤孰敢争,子阳才业匪雄英。

方知在德不在险,危栈何曾阻汉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前汉门。僭号公孙述》
作者:周昙 〔唐代〕

剑蜀金汤孰敢争,
子阳才业匪雄英。
方知在德不在险,
危栈何曾阻汉兵。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历史的深刻教训,指出外表的坚固和险峻并不能保证稳固的政权,真正的强大在于德行。诗中提到的“剑蜀金汤”象征着难以攻克的防御,而“子阳”则指的是刘备的后人,表现出公孙述未必具备真正的英雄气概。最终,诗人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认为即使在险恶的环境中,汉朝的军队也未必会被阻挡。

注释:

  • 剑蜀金汤:指的是蜀地的防御工事,象征牢不可破的防线。
  • 子阳:指的是刘备的后代,意在强调其后继乏人。
  • :不是、没有。
  • 雄英:英雄,杰出的人物。
  • :品德、道德修养。
  • :险峻、危险的环境。
  • 危栈:危险的栈道,象征不稳定的局势。
  • 汉兵:指的是汉朝的军队。

典故解析:

  • 公孙述:公孙述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割据势力的领袖,他在历史上自称皇帝,但并未获得真正的王权。诗中提到他是为了批评其僭号和缺乏真正的统治能力。
  • 汉兵:指的是汉朝的军队,代表了强大的国家力量与正统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昙,唐代诗人,以其深刻的历史感和独特的视角著称。他的诗作多关注历史人物和事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讽刺性。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历史的回顾和对比,提醒当时的人们注意德行的重要性,并对那些僭权者进行讽刺。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公孙述的批评,反映了历史的深刻教训。诗人用“剑蜀金汤”来形容那些表面上看似坚固的统治,实际上却缺乏真正的内涵与道德支撑,显示出当时割据政权的脆弱与不堪。诗中提到的“方知在德不在险”,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认为真正在历史长河中存续的力量,源自于一个国家的道德与文化,而不是外在的武力或防御工事。整首诗的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进行批判,表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视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剑蜀金汤孰敢争:表面上看蜀地防御工事坚固,但实际上无人敢与之争。
    • 子阳才业匪雄英:刘备的后代虽然有名,但并不是真正的英雄。
    • 方知在德不在险:真正的力量在于德行,而不是外在的险峻。
    • 危栈何曾阻汉兵:在危险的环境中,汉军并未被阻挡,表现出其强大的内在力量。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剑蜀金汤”与“子阳才业”,前者形容外在的防御,后者则指内在的才能。
    • 比喻:用“剑蜀金汤”比喻强大的外部防护,暗示其脆弱。
  • 主题思想: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强大源于内在德行,而不是外在的防御。

意象分析:

  • 剑蜀金汤:象征坚固的防御,暗示表面的强大。
  • 子阳:代表刘备的后代,象征着权力的继承者。
  • 汉兵:象征正统和力量,代表了真正的国家实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剑蜀金汤”象征什么?

    • A. 真实的力量
    • B. 难以攻克的防御
    • C. 政治权力
    • D. 文化内涵
  2. “方知在德不在险”的意思是?

    • A. 外在的坚固重要
    • B. 内在的道德更为重要
    • C. 权力可以通过武力获得
    • D. 道德与武力同等重要
  3. 公孙述在诗中被如何描述?

    • A. 真正的英雄
    • B. 僭权者
    • C. 失去权力的君主
    • D. 外交家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短歌行》 曹操
  • 《凉州词》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曹操的《短歌行》同样探讨了英雄与德行的主题,但更侧重于个人的英雄气概和历史的流逝。
  • 王之涣的《凉州词》则通过描绘边塞的壮丽,表现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风格上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