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前汉门
作者: 周昙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庸中佼佼铁铮铮,百万长驱入帝京。
首事纵隳三善在,归仁何虑不全生。
白话文翻译:
在平庸的人中,英杰济济,气势如铁铮铮。
百万军队气吞山河,直入长安城。
即使首事被毁,三公仍在,
归于仁义何必担忧生命的全然无恙。
注释:
- 庸中佼佼:平凡之中却有杰出的人物。
- 铁铮铮:形容声音洪亮,如铁一样坚硬,表示气概。
- 百万长驱:指大军浩浩荡荡,长途行军。
- 帝京:指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
- 首事纵隳:指首领即使遭到失败。
- 三善:指古代的三公,象征着权力与地位。
- 归仁:归于仁德,重视道德。
- 全生:指生命的安全、完整。
典故解析:
- 三善:古代官制中,三公为最高官职,代表国家的治理。
- 百战百胜:形容一种强大的军队战无不胜,能够快速进入敌方中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昙,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其豪放的风格和对政治的关注而著称。其作品多描绘历史事件,表现出对国家的关心和对英雄的赞美。
创作背景:
《前汉门》写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强盛、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描绘军队的气势与对国家未来的期待,表现出对英雄的赞美和对仁义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雄浑的气势开篇,展现了无数英杰涌现的壮丽场面。诗人以“铁铮铮”形容这些杰出人物的气魄,引出百万大军的壮观场面,表达了对国家安稳和英雄气概的追求。尽管诗中提到“首事纵隳”,暗示政治的动荡和不确定性,但诗人依然强调仁义的重要性,认为即使在逆境中,也应保持对仁德的追求与坚守。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深厚,体现出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对英雄主义的崇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庸中佼佼铁铮铮:在平凡的中间,英杰突出,气势如铁。
- 百万长驱入帝京:浩浩荡荡的军队直入长安,展现力量。
- 首事纵隳三善在:即使首领遭受挫折,国家依然有贤能之士。
- 归仁何虑不全生:归于仁德,何必忧虑生命的安全。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比喻:用“铁铮铮”比喻人们的气概,形象生动。
- 夸张:用“百万长驱”夸大军队的规模,显示强大气势。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英杰的赞美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强调仁义的重要性。即使在政治动荡之际,诗人仍然寄希望于仁德的回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铁铮铮:象征着坚强和不屈的精神。
- 百万长驱:代表着力量和气势,象征着国家的强大。
- 三善:象征着政治的稳定和道德的坚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庸中佼佼”是什么意思?
- A. 平凡中有杰出的人物
- B. 只有庸才
- C. 所有人都平庸
- D. 没有人出色
-
“百万长驱入帝京”中的“百万”指的是什么?
- A. 一百个
- B. 一万
- C. 大军
- D. 平民
-
诗中提到的“三善”指的是什么?
- A. 三个朋友
- B. 三公
- C. 三种善行
- D. 三个国家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月夜忆舍弟》 vs 《前汉门》:两者均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但《月夜忆舍弟》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前汉门》则强调了英雄的气概与仁义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