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结楼多与青山对,却是青山不对渠。见说蜃岩排闼入,一窗晴色共残书。
白话文翻译:
这座楼阁多与青山相对,但青山却不和它相称。听说蜃楼的幻影可以透过窗户进入,一窗的晴朗色彩与那本残破的书相伴。
注释:
- 结楼:指的是建筑物,这里特指青楼。
- 青山:青色的山,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蜃岩:传说中的一种海市蜃楼,形象与幻影有关。
- 闼:门窗的意思。
- 晴色:晴朗的色彩,象征明亮与美好。
- 残书:指的是破损或不完整的书籍,暗示孤独与遗忘。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蜃岩”是源自道教和古代的民间信仰,蜃楼即是海面上出现的幻影,常常用来象征虚幻或美好但不可得的事物。诗人通过蜃楼的意象,表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落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岳,宋代诗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才华横溢,擅长诗文,尤其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多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感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方岳游历青楼之际,表达了他对美景与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世间虚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寄题章氏起青楼》展现了方岳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刻的情感。诗的开头“结楼多与青山对”,以楼阁与青山的对比引入,既表明了自然与人造之美的交融,又隐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接着“却是青山不对渠”,更是揭示了这种美好的不匹配,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失落感。
随着诗句的推进,“见说蜃岩排闼入”,蜃楼的幻影成为了诗中重要的意象,象征着一种虚幻和不可及的美好。最后一句“一窗晴色共残书”,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氛围,晴朗的色彩与残缺的书籍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内心的对立与和谐,体现了方岳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结楼多与青山对”:楼阁与青山相对而立,形成美丽的风景。
- “却是青山不对渠”:青山虽美,但与楼阁的关系却不融洽,暗示一种失落。
- “见说蜃岩排闼入”:提及蜃楼,象征幻影与美好,暗示一种梦幻的理想。
- “一窗晴色共残书”:晴朗的窗外与残缺的书籍形成对比,表达孤独感。
-
修辞手法:
- 对比:青楼与青山的对立,突显了美的错位。
- 拟人:将青山赋予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象征:蜃楼象征着虚幻的美好,既迷人又不可得。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流露出对虚幻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表现了一种深刻的哲理和对生命的感悟。
意象分析:
- 青山:自然的美,象征宁静与和谐。
- 蜃岩:幻影,象征虚幻与理想。
- 晴色:光明与希望。
- 残书:孤独与遗忘,反映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蜃岩”象征什么?
- A. 自然的美
- B. 虚幻的美好
- C. 现实的困境
-
诗中“结楼多与青山对”是为了强调什么?
-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 B. 诗人对青楼的喜爱
- C. 美的对比与错位
-
“一窗晴色共残书”中的“残书”主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忧伤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方岳的《寄题章氏起青楼》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孤独感,但方岳更侧重于自然与人造之美的对比,而李白则强调个体在孤独中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方岳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