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淮阴侯》
时间: 2025-02-04 16:22: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淮阴侯
作者:王珪 〔唐代〕
秦王日凶慝,豪杰争共亡。
信亦胡为者,剑歌从项梁。
项羽不能用,脱身归汉王。
道契君臣合,时来名位彰。
北讨燕承命,东驱楚绝粮。
斩龙堰濉水,擒豹熸夏阳。
功成享天禄,建旗还南昌。
千金答漂母,百钱酬下乡。
吉凶成纠缠,倚伏难预详。
弓藏狡兔尽,慷慨念心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淮阴侯韩信的传奇一生。诗人先是提到秦王的凶恶,导致英雄豪杰都为之亡命。接着,诗中提到信的出身以及他与项梁的关系。项羽无法重用他,最终韩信投奔了汉王。诗人指出,韩信与汉王之间有着密切的君臣关系,时机成熟后名声和地位迅速显现。接着,诗中提到他北伐燕国和东征楚国的命令,以及在战斗中获取的胜利。功成名就后,韩信享受着天赐的荣华,之后归返南昌。他对漂母的千金报答和对乡人的百钱酬谢,显示了他心系故乡。最后,诗中感叹吉凶难以预料,英雄的命运常常纠缠不清,隐喻在经历了无数斗争后,仍难以抉择,心中充满感伤。
注释
- 凶慝:凶恶的行为或态度。
- 信:指韩信。
- 剑歌:剑与歌,象征着武力和文才。
- 项羽:楚国名将,不能重用韩信。
- 道契:指君臣之间的道义和契合。
- 承命:接受命令。
- 绝粮:断绝粮食供给。
- 天禄:天赐的荣华富贵。
- 漂母:指母亲,韩信曾经为母亲贩盐,后报答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珪,唐代诗人,以诗歌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著称,作品风格多变而深刻。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盛唐时期,社会背景动荡,英雄辈出,王珪通过描绘韩信的功业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咏淮阴侯》不仅是一首赞美韩信的诗,更深刻地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韩信身为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他的成功与悲剧交织在一起。诗中通过对韩信生平的概述,展示了他从被追杀到最终名显天下的过程,诗人通过历史的回顾,让人们对英雄的命运产生共鸣。
王珪在这首诗中使用了丰富的典故和生动的描述,使得韩信的形象立体而鲜活。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韩信的艰难与曲折,后半部分则突显了他最终的成就与对故乡的思念。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韩信作为历史人物的伟大,也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深邃,运用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表现力。诗的最后几句,尤其是“吉凶成纠缠,倚伏难预详”,更是将韩信一生的复杂命运总结得淋漓尽致,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秦王日凶慝:描绘秦王的残暴,暗示历史动荡。
- 豪杰争共亡:英雄们为了生存纷纷逃亡。
- 信亦胡为者:韩信为何选择如此命运。
- 剑歌从项梁:韩信投奔项梁,显示其追随英才的决心。
- 项羽不能用:项羽未能识别韩信的才华。
- 脱身归汉王:韩信最终选择归附汉王刘邦。
- 道契君臣合:表达韩信与刘邦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 时来名位彰:时机成熟,韩信的才能得以展现。
- 北讨燕承命:接受北伐燕国的命令,展现其军事才能。
- 东驱楚绝粮:东征楚国,显示其战略眼光。
- 斩龙堰濉水:描写战争胜利的场景。
- 擒豹熸夏阳:继续展示战斗中的成功。
- 功成享天禄:功成名就,享受荣华富贵。
- 建旗还南昌:返回故乡南昌,展现归属感。
- 千金答漂母:对母亲的回报,表现出对亲情的重视。
- 百钱酬下乡:对乡人的酬谢,显示其心系故里。
- 吉凶成纠缠:命运的不可预测性。
- 倚伏难预详:英雄的命运常常充满不确定性。
- 弓藏狡兔尽:暗示英雄到达巅峰后,反而失去方向。
- 慷慨念心伤:对过往的感慨,表达内心的伤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北讨燕承命,东驱楚绝粮”,增强了诗的韵律。
- 比喻:如“弓藏狡兔尽”,比喻英雄的归隐。
- 排比:通过一系列动词描绘韩信的功绩,显示其光辉历程。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韩信生平的回顾,反映了英雄的伟大与悲剧,以及命运的无常,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深切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韩信:象征着杰出的军事才能与英雄人物。
- 剑歌:代表武力与英俊的气概。
- 漂母:象征亲情与回报。
- 天禄:象征荣华富贵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韩信最终选择归附于哪位君主?
- A. 项羽
- B. 刘邦
- C. 赵云
-
诗中提到韩信对母亲的回报是?
- A. 千金
- B. 万两
- C. 百钱
-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英雄的伟大与悲剧
- B. 战争的残酷
- C. 亲情的重要性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大风歌》 - 刘邦
- 《过零丁洋》 - 文天祥
诗词对比:
- 《咏史》 - 杜甫,反映历史的沉重与悲伤。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虽主题不同,但同样表现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