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春 四渎合流》
时间: 2025-01-27 03:23: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北黄淮,五千年禹迹,忽忽消淡。
怀襄旧史,万古付谁循览。
汤汤汉水,纵高辔二流能揽。
衣带举双绾江河,放出四川修揽。
丹波最先分担。破方城两肘,无支祈胆。
东来隘口,竟启大荒奇坎。
仙源势远,向青琐咒开苍毯。
连郑楚遥系京交,去樯雾掩。
白话文翻译:
南北黄淮,五千年的大禹治水的足迹,渐渐模糊消散。
我怀念古老的历史,万古的事物又交给谁去追寻和考察呢?
滔滔的汉水,纵使高头大马也能将两条河流揽入怀中。
像衣带一样将江河双双束缚,放出四川的水流。
丹波地区最早承担了水流的分配。
在破方城两肘的地方,没有支撑的勇气。
从东边的隘口,竟然开启了大荒的奇异坎坷。
仙源的势头遥远,向着青色的琐咒开启苍大的毯子。
郑国与楚国遥远地连接着京城之交,远去的船桅被雾气遮掩。
注释:
- 五千年禹迹: 指大禹治水的历史,象征着治水的伟大工程。
- 汤汤汉水: 形容汉水的波涛汹涌。
- 衣带举双绾江河: 比喻将江河紧紧束缚在一起。
- 丹波: 指地名,古代分流的地方。
- 无支祈胆: 表示缺乏勇气去面对困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轶刘,近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融合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成于对历史的回顾与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古代治水成就的赞美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切感慨。诗中提到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诗歌鉴赏:
《一枝春 四渎合流》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地理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南北黄淮的变化,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诗中提及的“大禹治水”不仅是对古人智慧的赞美,更是对当代治水工程的隐喻,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诗中“汤汤汉水”的形象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水的浩荡与力量,而“衣带举双绾江河”的比喻则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顺应。诗人在描绘历史与地理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现代人如何面对自然与历史的思考。
从整体上看,诗的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既有深邃的历史思考,又有具体的地理描绘,形成了一个宏大的叙述,让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自然的壮丽美。诗人用简练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北黄淮,五千年禹迹,忽忽消淡。
描述南北黄淮一带的历史与大禹治水的伟大成就,感慨这些历史的痕迹逐渐消逝。 -
怀襄旧史,万古付谁循览。
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与无奈,不知由谁去追溯这万古的历史。 -
汤汤汉水,纵高辔二流能揽。
形容汉水的奔腾汹涌,尽管流势汹涌却仍可被掌控。 -
衣带举双绾江河,放出四川修揽。
以衣带比喻江河的流动,展现出一种柔韧而有力的状态。 -
丹波最先分担。破方城两肘,无支祈胆。
指出丹波地区在水流分配中的重要性,表达了在困境中缺乏勇气的感慨。 -
东来隘口,竟启大荒奇坎。
描述从东边的隘口开启了一段奇异而艰难的旅程。 -
仙源势远,向青琐咒开苍毯。
诗人对仙源的向往与追寻,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
连郑楚遥系京交,去樯雾掩。
末句通过郑国与楚国的连接,暗示了历史的交汇与迷雾中的未知。
修辞手法:
- 比喻: 使用“衣带”比喻江河的流动,形象生动。
- 对仗: 诗中对称的结构使得语言更加和谐。
- 拟人: 描述水流时赋予其情感,让自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历史与地理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在自然与历史面前的渺小与伟大,并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展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淮: 水域及地理象征,代表中国的文明发源地。
- 汉水: 象征着历史的流动与生命的延续。
- 丹波: 地名,代表着水流的分配与管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大禹治水”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A) 姜子牙
B) 大禹
C) 诸葛亮
D) 孙武 -
“汤汤汉水”中的“汤汤”主要描述什么?
A) 河水的清澈
B) 河水的宽广与奔腾
C) 河水的干涸
D) 河水的宁静 -
诗歌最后提到的“京交”指的是哪个地区的联系?
A) 郑国与楚国
B) 南北黄淮
C) 四川
D) 丹波
答案:
- B) 大禹
- B) 河水的宽广与奔腾
- A) 郑国与楚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 描绘了战乱后的国家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反映历史的沧桑与无奈。
- 李白《将进酒》: 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与对豪情的追求,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怀。
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与自然在诗歌中的表现,以及诗人如何通过不同的场景与情感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诗的艺术对比》
- 《大禹治水的历史与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