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下食笋自十一月至四月戏题》
时间: 2024-09-19 21:19: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都下食笋自十一月至四月戏题
竹祖龙孙渭上居,供侬樽俎半年余。
班衣戏彩春无价,玉版谈禅佛不如。
若怨平生食无肉,何如陋巷饭斯蔬。
不须庾韭元修菜,吃到憎时始忆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都城期间,享受春季竹笋的美味。竹子有着悠久的历史,象征着高洁和坚韧。作者用竹笋作为食材,与友人共饮共食。在春天的色彩和气氛中,诗人感叹这些美食的珍贵,认为其价值胜过高僧的谈禅。如果为了抱怨一生没有肉食,倒不如在简陋的巷子里享受这些素菜。其实,等到厌倦的时刻,才会想起这些清淡的菜肴,体现了生活的无常和人们的口味变化。
注释
- 竹祖龙孙:竹子的祖先和后代,指竹子的繁衍生息,象征高洁。
- 樽俎:酒杯和菜板,表示饮食的场合。
- 班衣戏彩:形容春天的美丽色彩,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 玉版:古代的书写工具,象征佛教的教义。
- 陋巷:简陋的巷子,代表贫困或简单的生活。
- 庾韭:韭菜,常用作调味的蔬菜,表示日常饮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关注生活的细节,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作品中常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作者在都城期间,正是冬春之交,竹笋正是时令美食。通过描绘自己对竹笋的喜爱,表达了对生活简单美好事物的珍视,同时也对物质享受的淡泊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竹笋为主线,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饮食的乐趣。诗人用"竹祖龙孙"开篇,便引入了竹子这一象征高洁的意象,接着描述了在都城的饮食生活,表现出对春天的欣喜与期待。诗中提到的“班衣戏彩”生动展现了春天的绚丽色彩,令人心醉神迷。作者的情感在诗中流露无遗,表现了对素食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生活淡泊的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后两句中,诗人以“若怨平生食无肉”引出对肉食的反思,认为在简陋的巷子里吃蔬菜也比抱怨要强。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展示了对饮食的深刻理解,强调了生活的多样性与选择的重要性。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思,使人感受到一种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祖龙孙渭上居:竹的起源与后代在渭水之畔生息,强调竹子的生长环境与文化象征。
- 供侬樽俎半年余:我已经在此地享受竹笋的美味半年多,表达对美食的珍惜。
- 班衣戏彩春无价:春天的色彩绚丽多彩,是无与伦比的珍贵。
- 玉版谈禅佛不如:与高僧的深刻谈禅相比,食物的享受显得更加真实而重要。
- 若怨平生食无肉:如果抱怨一生未尝肉食。
- 何如陋巷饭斯蔬:不如在简陋的巷子里享用素菜,反映出对简单生活的珍视。
- 不须庾韭元修菜:不需要过于讲究的菜肴,表达对饮食的朴素态度。
- 吃到憎时始忆渠:等到厌倦的时候,才会想起这些清淡的菜肴,体现了生活的变化。
修辞手法
- 比喻:竹子与高洁的象征结合,表现出诗人的品格追求。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将春天的美丽与高僧的智慧进行对比,强调饮食的乐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对简单饮食的欣赏,反映了通过食物与自然相结合所带来的精神满足。诗人通过竹笋这一意象,传达出追求生活本真与美好的信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笋:象征高洁、清新,代表自然与生命力。
- 春天:象征希望与新生,带来美丽的色彩与生机。
- 素食:代表朴素与简单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杨万里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班衣戏彩”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美丽
B. 高僧的智慧
C. 竹子的生长 -
诗人认为素食相比于肉食有什么优势? A. 更美味
B. 更健康
C. 更简单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与生活的细腻。
- 《静夜思》(李白):表现对生活与自然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描写自然景色,但情感更为深沉。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描写早春的气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粗略解读
这些作品均以自然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体现出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