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慕诗》

时间: 2025-01-23 06:30:25

怆怆怀殷忧,殷忧不可居。

徙倚不能坐,出入步踟蹰。

念蒙圣主恩,荣爵与众殊。

自谓永终身,志气甫当舒。

何意中见弃,弃我就黄垆。

茕茕靡所恃,泪下如连珠。

随没无所益,身死名不书。

慷慨自俯仰,庶几烈丈夫。

意思解释

思慕诗

作者:吴质 〔魏晋〕

原文展示:

怆怆怀殷忧,殷忧不可居。
徙倚不能坐,出入步踟蹰。
念蒙圣主恩,荣爵与众殊。
自谓永终身,志气甫当舒。
何意中见弃,弃我就黄垆。
茕茕靡所恃,泪下如连珠。
随没无所益,身死名不书。
慷慨自俯仰,庶几烈丈夫。

白话文翻译:

我心中愁苦不已,忧虑无法安放。
徘徊不前,坐下也无法安定,出入之间步履徘徊。
想起得到圣主的恩泽,荣华与众人有别。
自以为可以终老一生,志向也方才舒展。
没想到却被抛弃,抛弃在黄土之上。
孤独无依,泪水如连珠般滚落。
即使随之消逝也没有什么益处,身死之后名声却无人记载。
我慷慨地仰望,期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烈丈夫。

注释:

  • 怆怆:伤感、忧伤的样子。
  • 黄垆:指黄土,象征被抛弃或埋葬之地。
  • 茕茕:孤独的样子。
  • 连珠:形容泪水如同串成的珠子,形容流泪连绵不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质,字子华,魏晋时期的诗人,生活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他的诗风多表现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常在作品中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感。

创作背景:

《思慕诗》创作于吴质遭遇身世变迁与政治动荡之际,表达了他对自身遭遇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当时士人对权力的渴望与失落。

诗歌鉴赏:

《思慕诗》是一首充满忧伤与感慨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形象的意象,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中以“怆怆怀殷忧”开篇,直接引入了主题,表达了深沉的忧虑。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逐渐揭示了自己对于荣华富贵的渴望与对被抛弃的无奈。在“念蒙圣主恩,荣爵与众殊”中,诗人回忆起曾经的辉煌与恩宠,这种对比使得后面的“何意中见弃”显得更加沉重。

“泪下如连珠”的意象生动地表现了内心的悲痛与失落,泪水如珠串般不断流下,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助。最终,诗人以“庶几烈丈夫”结束,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坚守与渴望,尽管命运多舛,但他仍然希望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怆怆怀殷忧: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忧伤。
  2. 殷忧不可居:忧虑无法安放,心中焦虑不断。
  3. 徙倚不能坐:徘徊不前,坐下也无法安定。
  4. 出入步踟蹰:出入之间步履不稳,心神不宁。
  5. 念蒙圣主恩:想起自己曾受圣主的恩宠。
  6. 荣爵与众殊:荣华富贵与他人不同。
  7. 自谓永终身:自以为可以安享晚年。
  8. 志气甫当舒:理想方才得以展现。
  9. 何意中见弃:没想到自己却被抛弃。
  10. 弃我就黄垆:抛弃我在黄土之上,象征失落与无助。
  11. 茕茕靡所恃:孤独无依,没有任何依靠。
  12. 泪下如连珠:泪水如珠子一般不断落下,形容痛苦。
  13. 随没无所益:即使死亡也没有任何益处。
  14. 身死名不书:死后名声无人记载,感叹个人命运的悲剧。
  15. 慷慨自俯仰:我慷慨地仰望,期望有所作为。
  16. 庶几烈丈夫: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男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泪水比作连珠,形象生动。
  • 对仗:如“徙倚不能坐,出入步踟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展现诗人的不安。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反映出士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与孤独。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垆:象征被抛弃或埋葬,代表着人生的终结与孤独。
  • 泪水:象征痛苦与无奈,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
  • 烈丈夫:象征理想中的强者,代表对理想与信念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吴质生活在哪个历史时期? A. 唐代
    B. 魏晋
    C. 南北朝
    D. 隋代

  2. “怆怆怀殷忧”中的“怆怆”指的是哪种情感? A. 喜悦
    B. 幸福
    C. 忧伤
    D. 激动

  3. 诗中提到的“黄垆”象征着什么? A. 荣华富贵
    B. 被抛弃与埋葬
    C. 家庭团圆
    D. 事业成功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表达对个人理想与自然生活的追求。
  • 李白的《将进酒》,表现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豪放。

诗词对比:

  • 吴质《思慕诗》陶渊明《归园田居》:两者均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落差,吴质更多的是对个人命运的悲叹,而陶渊明则是对田园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魏晋诗人吴质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