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张三十秀才见赠》

时间: 2025-02-04 16:10:01

朴学居人后,清涂忝从先。

瓠因无用弃,木为不才全。

比得林泉趣,仍衣邑里贤。

自惭头半白,方解赋归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酬张三十秀才见赠
—— 司马光

朴学居人后,清涂忝从先。
瓠因无用弃,木为不才全。
比得林泉趣,仍衣邑里贤。
自惭头半白,方解赋归田。

白话文翻译:

我朴素的学识位居于人之后,清白的品行却因先辈而感到惭愧。
就像瓠瓜因无用而被丢弃,木材虽然不才但却得以保存。
我比得上那林泉的趣味,仍然身着乡里的贤者之衣。
自愧头发已半白,才懂得要回归田园生活。

注释:

  • 朴学:简单朴实的学问。
  • 居人后:位居他人之后,指学识不高。
  • 清涂:清白的品行。
  • :愧疚、羞耻。
  • :瓠瓜,因无用而被丢弃。
  • 木为不才全:即使是普通木材,也能保持完整。
  • 邑里贤:乡里贤良之士。
  • 自惭:自感惭愧。
  • 赋归田:归隐田园,过简朴的生活。

典故解析:

“归田”意指隐居田园生活,源于古代文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情怀,反映了一种对世俗的逃避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以《资治通鉴》闻名。其诗歌以质朴、清新著称,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是对友人张三十秀才赠诗的答谢,表现了作者谦卑的态度和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官场和学术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谦逊的姿态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学识的自省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首句“朴学居人后”直接点出诗人的谦卑,表现出他对自身地位的不满和对高人之学的敬仰。接着“清涂忝从先”,表明他在道德上也感到愧疚。诗中“瓠因无用弃,木为不才全”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自身才华的反思,虽然自己不如他人,但仍具一些价值。

后半部分转向自我反省,“自惭头半白”一句,既表达了对年华流逝的感慨,也隐含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方解赋归田”则是诗人心灵归宿的体现,强调了对自然和纯朴生活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厚的人生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朴学居人后:我所拥有的学问是如此朴素,处于他人之后,表明谦虚。
  2. 清涂忝从先:我感到自己的品德不如前辈那样光明,表现出一种自愧。
  3. 瓠因无用弃:瓠瓜因无用而被丢弃,象征被社会所遗弃的人。
  4. 木为不才全:即使是平凡的木材,仍能保留其完整,暗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
  5. 比得林泉趣:与林泉的趣味相比较,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
  6. 仍衣邑里贤:我仍然穿着乡里的贤士的衣服,表明对乡土生活的认同。
  7. 自惭头半白:自感已年迈,头发已白,流露出对时光的感慨。
  8. 方解赋归田:才明白要回归田园,显露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瓠因无用弃”将人比作瓠瓜,生动形象。
    • 对仗:句式整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复:通过“自惭”“归田”等词语的反复,增强情感的深度。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自省、对道德的追求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思考与追求,展现了一种谦逊而清新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林泉:象征自然与宁静,代表诗人向往的田园生活。
  • 瓠瓜与木材:分别象征无用与有用,反映出对自身价值的思考。
  • 头发半白:象征年龄增长与时光流逝,引发对人生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在哪方面感到自愧?

    • A. 学问
    • B. 体力
    • C.财富
  2. “瓠因无用弃”的意思是什么?

    • A. 瓠瓜被遗弃
    • B. 瓠瓜被珍惜
    • C. 瓠瓜被种植
  3. 诗中提到的“归田”指的是什么?

    • A. 回到城市生活
    • B. 隐居乡村
    • C. 参加科举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闲适。
  • 陶渊明《饮酒》:体现归隐田园的情怀。

诗词对比

  • 《酬张三十秀才见赠》与《饮酒》:两者都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前者更强调自省与谦逊,而后者则更为洒脱和自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司马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