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年已遂遯山林,何况霜毛两鬓侵。
习气尚存诗入梦,病根未去药关心。
猿知秋近啼先苦,鹤阅年多顶渐深。
不忍顿疏风月在,麤能扶杖即登临。
白话文翻译:
年少时已实现隐居于山林的愿望,更何况如今两鬓已经生霜。
虽然习气依旧,诗歌常常入梦,但病根未除,药物也只能牵挂心情。
猿猴察觉秋天将近,先苦于鸣叫,白鹤经历年岁已渐深。
不忍心与风月疏远,只要能拄杖就能登上高处。
注释:
- 遯:隐遁,隐居。
- 霜毛:指鬓发已白,形容年长。
- 习气:习惯性情。
- 病根:病的根源。
- 猿:猿猴。
- 鹤:白鹤,象征长寿。
- 风月:自然景色,诗意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广泛,内容涉及爱国、抒情、咏史等多个方面,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散怀》创作于陆游晚年,时值他身心疲惫,常常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身体的衰老。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己隐逸生活的回忆与感慨。
诗歌鉴赏:
《散怀》是一首充满人生哲思的诗,陆游在诗中以伤感的笔触,描绘了衰老与孤独的心境。起初,诗人回忆起年轻时的逍遥与意气风发,然而岁月的流逝使他不得不正视两鬓的霜白与衰老的现实。尽管他仍然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常常在梦中吟咏,但面对疾病的侵扰,心中愁苦愈加沉重。通过“猿知秋近啼先苦”的意象,诗人将自身的感受与自然界的变化相联系,表明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奈与悲凉。最后一句“不忍顿疏风月在”,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眷恋与渴望,即使身体不便,依然想要继续追求那份诗意的生活。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陆游对人生的反思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少年已遂遯山林:年少时我已实现隐居于山林的愿望。
- 何况霜毛两鬓侵:如今白发渐生,岂能再回到当年的无忧?
- 习气尚存诗入梦:尽管习气未变,我依然在梦中吟诗作对。
- 病根未去药关心:然而病痛依旧,药物只能让我心生挂念。
- 猿知秋近啼先苦:猿猴感知秋天将近,先发出苦涩的鸣叫。
- 鹤阅年多顶渐深:白鹤经历岁月,顶上的羽毛也渐渐变得厚重。
- 不忍顿疏风月在:我不忍心与风月疏远。
- 麤能扶杖即登临:只要能拄着杖子,仍愿登高远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衰老的状态比作“霜毛”,形象生动。
- 拟人:猿猴和白鹤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诗句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反映了诗人虽已年老,但仍然对生活、自然和诗歌充满热爱与追求的情感。它同时揭示了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林:象征隐逸生活与自然和谐的理想。
- 霜毛:代表年华的流逝与衰老的无奈。
- 猿:象征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与生命的苦闷。
- 鹤:象征长寿与岁月的积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猿”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对秋天的敏感
- D. 对春天的向往
-
诗人对风月的态度是:
- A. 疏远
- B. 忘却
- C. 眷恋
- D. 冷漠
-
“霜毛两鬓侵”主要表达了诗人的:
- A. 年轻
- B. 伤感
- C. 快乐
- D. 忍耐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陆游与杜甫的作品都反映了对人生的思考,但陆游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杜甫则倾向于社会的苦难与历史的沉重。两位诗人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陆游全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