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庠窃观学士九丈题此君轩诗谨次元韵因以求教》
时间: 2025-01-10 21:55: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庠窃观学士九丈题此君轩诗谨次元韵因以求教》
竹君久要已忘年,
临风相语叶响泉。
休学我图中似璧,
莫师我直劲如弦。
劝人达节通天命,
舒卷若绳明若镜。
尺无枉己空宿昼,
圣岂有心犹击磬。
岁寒来伴老柴门,
我岂好静为躁君。
惟有青青四时性,
笑发千载空浮云。
平安为报春依旧,
珍重道人怜特秀。
忍饥宁可食无肉,
相对忘形笋黑瘦。
更有涪翁心似月,
平生相照何劳说。
不为煎茶不作椽,
清风万壑到处传。
白话文翻译
竹君已经年老,但他早已忘却了年岁。在风中,他与竹叶相语,声音如泉水般清脆。不要学习我的画中如美玉般的图案,不要以我那如弦般的直劲为师。劝告人们要通达天命,舒展与卷收如绳子,明亮如镜子。尺子不能让自己空耗时光,圣人岂会无心地敲击磬声。寒冬来临时,我陪伴着老旧的柴门,我又怎会安静地做个躁动的人。只有那四季常青的本性,笑对千载浮云。平安的问候如春天依旧,珍惜那道德人所怜爱的特异之处。宁愿忍饥,也不愿吃无肉的食物,面对面时却忘却形体的消瘦。还有涪翁的心如明月,彼此照耀何必多言。不为煎茶,不为做椽,清风如万壑般传遍四方。
注释
- 竹君:指竹子,象征高洁、坚韧的人品。
- 岁寒:指冬天,寓意人到老年。
- 尺无枉己:指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自己的人生。
- 涪翁:可能指涪陵的名士,象征高洁的品格。
- 煎茶: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诗中表示不愿沉迷于琐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庠,宋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反映自然景色和人生态度,强调清澈的内心和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庠晚年,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他在诗中通过对竹子、清风等意象的描绘,反映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风、泉水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反复出现的“休学我图中似璧”“莫师我直劲如弦”,表现了诗人对外界评价的淡然,强调了内心的坚定与自我价值的认同。此外,“劝人达节通天命”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鼓励人们以宽广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展现了王庠作为宋代诗人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君久要已忘年:竹子虽久矣,但仍然挺拔,象征着高洁的品德。
- 临风相语叶响泉:在风中与竹叶对话,声如泉水,表现自然的和谐。
- 休学我图中似璧:劝人不要模仿外表的美丽。
- 莫师我直劲如弦:不必以我刚直的性格为榜样。
- 劝人达节通天命:劝导人们要理解人生的意义。
- 舒卷若绳明若镜:在生活中应如绳子般灵活,清晰如镜。
- 尺无枉己空宿昼:要珍惜时光,不要空耗青春。
- 圣岂有心犹击磬:圣人难道会随意敲击磬声吗?
- 岁寒来伴老柴门:在岁月寒冷时,陪伴着老旧的柴门。
- 我岂好静为躁君:我怎会安静地做个浮躁之人。
- 惟有青青四时性:只有那常青的本性。
- 笑发千载空浮云:笑对千年的浮云。
- 平安为报春依旧:春天的问候依旧平安。
- 珍重道人怜特秀:珍惜道德之人所爱的特质。
- 忍饥宁可食无肉:宁愿忍饥,也不愿食无肉之物。
- 相对忘形笋黑瘦:面对面时却忘却形体的消瘦。
- 更有涪翁心似月:涪翁的心如明月。
- 平生相照何劳说:彼此照耀何必多说。
- 不为煎茶不作椽:不为生活琐事所困扰。
- 清风万壑到处传:清风如万壑般传遍四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清风与高洁的品德相类比。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竹子、清风被赋予情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切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竹子为象征,强调了高洁的品格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君:象征高洁、坚韧。
- 清风:象征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 岁寒:象征晚年与人生的沉淀。
- 涪翁:象征高洁的精神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竹君”象征什么?
- A. 高洁的品德
- B. 潇洒的生活
- C. 贫穷的生活
-
诗中提到的“岁寒”指的是什么?
- A. 夏天
- B. 冬天
- C. 秋天
-
诗人希望读者如何看待生活?
- A. 浮躁
- B. 安静
- C. 理智与宽广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反映了孤独与思乡之情。
- 《登高》(杜甫):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坚韧。
诗词对比
- 王庠 vs. 李白:王庠的诗更注重内心的修养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的诗则更强调豪情与个体的奔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王庠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