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 其十 耒耜》

时间: 2025-01-26 07:17:58

耒耜见于易,圣人取风雷。

不有仁智兼,利端谁与开。

神农后稷死,般尔相寻来。

山林尽百巧,揉斲无良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耒耜见于易,圣人取风雷。
不有仁智兼,利端谁与开。
神农后稷死,般尔相寻来。
山林尽百巧,揉斲无良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耒耜(农具)在《周易》中出现,圣人从中汲取了风与雷的智慧。若没有仁爱和智慧,谁能为农作物的丰收开辟出良好的道路?神农和后稷(古代的农业神)已然死去,农业的技艺也随之而来。山林里虽有丰富的巧妙之物,但经过揉捏和雕琢,却没有好的材料。

注释

  • 耒耜(lěi sì):古代农具,耒是犁,耜是锄,是农耕的重要工具。
  • 圣人:指古代的贤人、智者,如尧、舜等。
  • 仁智:仁爱与智慧,这里指治理国家和农业所需的道德与智慧。
  • 神农:古代传说中的农业神,教人们如何耕种。
  • 后稷:古代农业的另一位神明,代表农业的丰收。
  • 百巧:指山林中的各种巧妙的事物或技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改革,倡导“新法”,并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尤其在诗词方面,以清新自然、深入浅出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和圣俞农具诗》是王安石为了表达对农业的重视与对农具的赞美而作的一组诗。此诗写于农耕文化盛行的时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生产的关注。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耒耜》通过对农具的描写,深入探讨了农业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他用耒耜作为切入点,揭示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对仁爱与智慧的呼唤。诗中提到的“圣人取风雷”,不仅仅是赞美古代智者的智慧,也是对现代人治理农业的启示。诗中表现出的对神农和后稷的追思,体现出作者对农业发展的忧虑与思考。

整首诗采取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象,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紧迫感。尤其是“山林尽百巧,揉斲无良材”一句,强调了即使有丰富的资源,但若缺乏智慧与仁爱,仍然无法创造出优质的成果。这种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使得这首诗在情感上引人深思,既具历史感,又有现实的警示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耒耜见于易:提到耒耜的出现,表明其重要性。
  • 圣人取风雷:智慧的启发来自于自然的力量,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 不有仁智兼:如果缺乏仁爱和智慧,农业将无从发展。
  • 利端谁与开:问谁能引导农业走向繁荣。
  • 神农后稷死:提到农业的神明,表达对农业发展的怀念。
  • 般尔相寻来:暗示后来的农具或技术的继承。
  • 山林尽百巧:自然资源丰富,但缺乏利用的智慧。
  • 揉斲无良材:强调即使有好工具与技术,没有好的材料也难以成功。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中“仁智兼”与“利端谁与开”形成对比。
  • 比喻:将农具与智慧、仁爱相联系,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农业的重视,强调了仁爱与智慧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警示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能忽视道德与智慧的结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耒耜:象征农业与农耕文化。
  • 风雷:象征自然的力量与智慧。
  • 神农、后稷:象征农业的起源与传统。
  • 山林:象征自然资源的丰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耒耜见于易”中,耒耜指的是什么?

    • A. 农具
    • B. 文具
    • C. 乐器
    • D. 食具
  2. 本诗主要是强调什么?

    • A. 农业的重要性
    • B. 文学的美
    • C. 战争的残酷
    • D. 历史的辉煌
  3. “神农后稷死”中的神农指的是?

    • A. 医学之神
    • B. 农业之神
    • C. 战争之神
    • D. 文学之神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与农业的忧虑。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耒耜》与李白的《将进酒》在风格与主题上有显著不同。前者关注农耕与智慧的结合,后者则强调享乐与人生的短暂。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王安石的作品更显沉稳与思考,而李白则更显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