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其三 归依三宝赞》

时间: 2025-01-11 22:38:11

归依佛,弹指越三祗。

愿我速登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

能智又能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江南 其三 归依三宝赞》
作者:王安石
归依佛,弹指越三祗。
愿我速登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
能智又能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教的归依与向往,愿意迅速达到无上的觉悟,就如同佛陀在道场上坐着时那样,既具智慧又能悲悯众生。

注释

  • 归依佛:表示信仰佛教,向佛祈求庇佑。
  • 弹指越三祗:用“弹指”形容时间的迅速,三祗是佛教术语,指的是三位佛的时间概念。
  • 无上觉:指的是最高的觉悟状态,佛教中所追求的境界。
  • 道场:佛教中的讲经、修行的场所。
  • 能智又能悲:既具智慧又有悲悯之心,强调佛教思想的核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变法,推行新政,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王安石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常常融入个人的思想感悟。

创作背景

《望江南 其三 归依三宝赞》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正值其政治生涯的高潮与困惑交织之时。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佛教智慧的追求和对众生苦难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练而富有深意,开篇“归依佛”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归属感,显示出一种向往与敬仰。接下来的“弹指越三祗”则以生动的比喻,传达了时间的飞逝和修行的迫切。诗人渴望快速达到“无上觉”,反映出他对觉悟的渴望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还如佛坐道场时”则引入了佛陀的形象,强调了修行的境界。这里的“道场”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精神的寄托。诗的最后一句“能智又能悲”则概括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即智慧与慈悲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深邃的思想,展现了王安石在佛教信仰中的探索与思考。它不仅是对佛教的赞美,也是对生命、智慧和情感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归依佛:开篇明确诗人对佛教的信仰,表现出一种虔诚的态度。
  2. 弹指越三祗:通过时间的比喻,强调生命的短暂与修行的急迫。
  3. 愿我速登无上觉: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渴望快速达到觉悟的境界。
  4. 还如佛坐道场时:借助佛陀的形象,描绘理想状态,强调修行的目标。
  5. 能智又能悲:总结修行的成果,强调智慧与慈悲的统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弹指”比喻时间的迅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象征:佛、道场等意象象征着信仰与追求的精神世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佛教思想的归依与追求,强调智慧与慈悲的重要性,展现了作者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智慧、慈悲与觉悟。
  • 道场:象征修行与悟道的环境。
  • 三祗:象征时间的流逝,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的《望江南 其三 归依三宝赞》主要表达什么主题? A. 爱国情怀
    B. 对佛教的归依与向往
    C. 对自然的热爱
    D. 对亲情的思念

  2. 诗中“弹指越三祗”中的“三祗”指的是什么? A. 三个佛陀
    B. 三个时间概念
    C. 三个重要节日
    D. 三个修行阶段

  3. 诗的最后一句“能智又能悲”强调了什么? A. 诗人的个人情感
    B. 理想人格的智慧与慈悲
    C. 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D. 追求财富的愿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 李白的《庐山谣》:探讨自然与人心的关系。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李白的作品相对比,王安石更倾向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更注重抒发情感。
  • 比如,王安石的《望江南 其三》中的佛教思想与李白的《将进酒》中的豪情壮志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两位诗人在思想深度与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佛教与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