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鹗离风尘》

时间: 2025-01-10 22:34:48

鹗离风尘,燕辞门户。

翩然举翮轻飞去。

当初自恨探春迟,而今岂解留春住。

花不重开,萍难再聚。

垂杨只管牵离绪。

直饶云雨梦阳台。

梦回依旧无寻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鹗离风尘,燕辞门户。
翩然举翮轻飞去。
当初自恨探春迟,
而今岂解留春住。
花不重开,萍难再聚。
垂杨只管牵离绪。
直饶云雨梦阳台,
梦回依旧无寻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鹗鸟离去的情景,燕子也告别了自己的家门。它们轻盈地展开翅膀,飞向远方。曾经我自怨春天来得太迟,现在怎能留住春天的脚步呢?花儿再也无法重开,浮萍也难以再次聚合。垂杨柳只是在牵引着离愁别绪。即便是梦见那阳台上的云雨,梦醒时依旧找不到归处。

注释:

  • :一种鸟,通常指鱼鹰,象征高飞离去。
  • 风尘:指世俗的纷扰,暗示离去的环境。
  • 举翮:展开翅膀,象征飞翔的自由。
  • 探春:指春天的到来,常用来形容春天的美好。
  • 重开:再重新开放,指花儿再度绽放。
  • :浮萍,象征飘浮不定的人际关系。
  • 垂杨:指垂柳,常用以象征离别的愁苦。
  • 云雨梦阳台:混合了梦境与现实,象征美好却无法实现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应祥,字仲和,号清白,宋代词人。他的词风细腻婉约,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作品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与感伤。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年代。诗人通过对鸟类离去的描绘,反映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事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踏莎行·鹗离风尘》以简洁而又意蕴深远的语言,描绘了离别的情景与内心的孤独。开篇以“鹗离风尘,燕辞门户”引入,展现了自然界中鸟儿的自由与远行,暗示着人们在世俗纷扰中难以摆脱的束缚。接下来的“翩然举翮轻飞去”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离去的轻盈与洒脱,似乎是在羡慕鸟儿的无忧无虑。

然而,随着诗歌的深入,情感的基调逐渐转向了对春天的追忆与对离别的无奈。“当初自恨探春迟,而今岂解留春住”,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惋惜,过去的春天来得太晚而无暇珍惜,如今却又无能为力地面对离去的春光。诗人以“花不重开,萍难再聚”形象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如同花瓣飘零、浮萍随波,难以再聚合。

最后两句“直饶云雨梦阳台,梦回依旧无寻处”则是整首词的情感高潮,梦中的美好与现实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即使在梦中,我们也无法找到曾经的归处,暗示了深刻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词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光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鹗离风尘,燕辞门户:分别描绘了鹗鸟和燕子离开尘世和家庭,暗示离别的主题。
  2. 翩然举翮轻飞去:形容鸟儿轻盈地飞走,传达一种自由的感觉。
  3. 当初自恨探春迟:表达自己对春天来得太晚的遗憾。
  4. 而今岂解留春住:感叹如今已不能留住春天。
  5. 花不重开,萍难再聚:比喻爱情或亲情的失落,强调失去的不可逆转。
  6. 垂杨只管牵离绪:垂柳只能牵引离愁,象征悲伤的情感。
  7. 直饶云雨梦阳台:即使在梦中也只能见到阳台的云雨,象征美好却遥不可及的愿望。
  8. 梦回依旧无寻处:梦醒后仍然找不到归处,表达了深深的失落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鸟类的离开比喻人际关系的疏远。
  • 拟人:将花、萍、垂杨等拟人化,表现情感的细腻。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离别和失落为主线,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无奈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飞与自由。
  • :象征归家与团圆。
  • :象征青春与美好。
  • :象征飘浮的人际关系与缘分。
  • 垂杨:象征离愁与思念。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鹗”指的是什么鸟? A) 燕子
    B) 鱼鹰
    C) 麻雀
    D) 画眉

  2. 诗中“花不重开,萍难再聚”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怀念与失落
    C) 期待
    D) 宁静

  3. “梦回依旧无寻处”中的“无寻处”指的是什么? A) 梦中的地方
    B) 现实生活
    C) 失去的归属感
    D) 人生目标

答案:

  1. B) 鱼鹰
  2. B) 怀念与失落
  3. C) 失去的归属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如梦令》: 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对爱情的追求,情感细腻而深刻。

《水调歌头》: 探讨了人生哲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展现了更为宏大的情感视野。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表达失落与怀念时的不同侧重点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词选:宋代词人作品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