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青·春事匆匆》

时间: 2025-04-28 02:16:06

春事匆匆。

花慵柳困,雨横风狂。

寄语诗人,须烧银烛,与照红妆。

休言桃李河阳。

但过眼、难寻色香。

只有今宵,更无明日,且缓飞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柳梢青·春事匆匆
作者:郭应祥 〔宋代〕

春事匆匆。花慵柳困,雨横风狂。
寄语诗人,须烧银烛,与照红妆。
休言桃李河阳。但过眼难寻色香。
只有今宵,更无明日,且缓飞觞。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事情总是匆匆而过。花儿懒散,柳树也显得困倦,雨水横流,风声狂野。
我想对诗人说,应该点燃银烛,来照亮那红妆。
不要再谈论那些桃花和李花在河阳的美景,它们转瞬即逝,难以寻觅色香。
只有今夜,明天就不会再有,且慢慢地举杯畅饮吧。

注释

字词注释

  • 春事匆匆:春天的景象匆忙而过。
  • 花慵:花朵懒散,意指春光乍泄的忧伤。
  • 柳困:柳树显得疲倦,暗示春天的短暂无力。
  • 雨横风狂:形容天气恶劣,春雨和狂风交织。
  • 烧银烛:点燃银色的蜡烛,象征欢庆的气氛。
  • 红妆:指美丽的女子打扮,代表春天的美好。
  • 桃李河阳:桃花和李花盛开的地方,象征春天的美景。
  • 飞觞:举杯畅饮。

典故解析

  • 桃李河阳:源自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代表美好的春天景象,桃李自古以来都是春天的象征,河阳则是春色明媚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应祥,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清丽婉约的诗风著称,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事为题材,作品中透出一种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创作背景
《柳梢青·春事匆匆》创作于春天的某个时刻,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叹,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即逝的惋惜。诗中充满了对春光的珍惜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春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出春光的匆匆流逝。开篇“春事匆匆”便点明了主题,接着用“花慵柳困,雨横风狂”的描写,展现出春天的变化多端与时光的无情。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美好春天的无奈与不舍。

“寄语诗人,须烧银烛,与照红妆”一句,既是对美好情境的渴望,又暗含了对当下欢乐时光的珍视。诗人劝诫自己和他人,不要再过于沉迷于过去的美好,而应当珍惜眼前的时光。

末尾的“只有今宵,更无明日,且缓飞觞”则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呼吁人们放慢脚步,享受当下,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深刻理解与悲伤。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事匆匆”:直接点出春天的匆忙,暗示春天的转瞬即逝。
  • “花慵柳困,雨横风狂”:通过花朵和柳树的状态,描绘春天的慵懒与无奈。
  • “寄语诗人,须烧银烛,与照红妆”:用烛光照亮美丽,寓意珍惜当下的美好。
  • “休言桃李河阳”:劝诫他人不要沉迷于往日的美好。
  • “但过眼难寻色香”:感叹美景转瞬即逝,难以再见。
  • “只有今宵,更无明日,且缓飞觞”:强调应珍惜当下,放慢饮酒的速度,享受眼前的快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状态比喻为“匆匆”,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花慵柳困”,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使春天更加生动。
  • 对仗:全诗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匆匆与美好的瞬间,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快乐,反思人生的短暂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事:象征着生命与希望,但又是易逝的。
  • :代表着美丽与青春,短暂而易逝。
  • :象征柔美,亦有困倦之意,暗含无奈。
  • 银烛:象征着欢庆与美好时光,烛光照亮红妆,寓意珍惜。
  • 飞觞:象征饮酒的快乐,提倡享受当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春事匆匆”中的“匆匆”主要指什么?
    A. 时间流逝快
    B. 春天的美
    C. 花开的慢
    D. 柳树的烦恼

  2. 诗中提到的“银烛”象征什么?
    A. 光明
    B. 欢乐的时光
    C. 生命的短暂
    D. 春天的美好

  3. “休言桃李河阳”这句话的意思是:
    A. 继续谈论桃李
    B. 不要再谈论过往的美好
    C. 追忆往日的青春
    D. 喜欢春天的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诗词对比

  • 孟浩然的《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美好,但更侧重于细腻的晨光与自然景象,而《柳梢青·春事匆匆》则更强调时间的流逝与珍惜当下的情感。
  •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以春天的生机为主题,展现春天的希望与活力,与郭应祥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