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栖霞四首 其四》
时间: 2025-01-25 22:31: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栖霞四首 其四
作者: 周文璞 〔宋代〕
府帖昨夕下,许奉半月急。
遂作兹山游,惘恍忧思失。
古迹堕榛莽,久久失修葺。
南唐石塔好,岿然对人立。
高碣缠蛟龙,奇画耐风日。
明旦丹阳路,万感当毕集。
说似石翁婆,皆须为余泣。
白话文翻译:
昨夜收到书信,急需奉上半月的供奉。
于是我来到了这座山游玩,感到迷惘与忧思交织。
古老的遗迹被杂草覆盖,长久以来无人修缮。
南唐的石塔依然挺立,巍然屹立在面前。
高耸的碑石缠绕着龙形的雕刻,奇特的画面经受着风雨。
明天的丹阳路上,所有的感慨将汇聚一处。
就像那石翁石婆,皆需要为我而泪流满面。
注释:
- 府帖:指官府的书信或命令。
- 许奉:指允诺供奉。
- 惘恍:迷惘、恍惚。
- 堕榛莽:被杂草覆盖。
- 南唐石塔:指南唐时期的石塔,代表着古代建筑的美。
- 岿然:巍峨屹立的样子。
- 高碣:高耸的碑石。
- 缠蛟龙:形容雕刻的精美。
- 明旦:明天的早晨。
- 丹阳路:指通往丹阳的道路。
- 石翁婆:指石雕的老翁和老妇,象征着古老的历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文璞,宋代诗人,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脱俗,兼具哲理性。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作者游历栖霞山时,受古迹沧桑和个人思绪的影响,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栖霞山游览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对古迹的惋惜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思。开篇提到“府帖昨夕下”,让人感受到一种急迫与不安,而随之而来的游山则是对这种情绪的一种释放与转化。古迹的破败与无人修缮的现状,使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与失落,表现了对历史的敬畏与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南唐石塔好,岿然对人立”,描绘了古老遗迹的坚固与美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这让诗人心生敬仰。而“高碣缠蛟龙,奇画耐风日”则将诗人的情感升华,描绘出古代工匠的技艺和艺术的永恒。最后几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慨与古老的石翁石婆相联,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府帖昨夕下:诗人昨夜接到书信,心中的紧迫感由此生发。
- 许奉半月急:急需奉上半月的供奉,暗示着生活的压力。
- 遂作兹山游:决定来这里游山,寻找心灵的慰藉。
- 惘恍忧思失:游山途中,心中却充满迷惘和忧愁。
- 古迹堕榛莽:古老的遗迹被杂草覆盖,表现出历史的沧桑。
- 久久失修葺:长久以来没有得到修缮,感叹人事的无常。
- 南唐石塔好:南唐时期的石塔依旧美观,体现古代建筑的风采。
- 岿然对人立:巍峨屹立,仿佛与人对话,传达历史的厚重。
- 高碣缠蛟龙:高耸的碑石上雕刻着龙的形象,象征着力量与艺术。
- 奇画耐风日:这些雕刻经得起风雨的洗礼,表现了艺术的永恒。
- 明旦丹阳路:明天的路上,诗人将要面对更多的感慨。
- 万感当毕集:所有的情感将在此时汇聚。
- 说似石翁婆:石翁石婆的存在象征着历史的沉淀。
- 皆须为余泣:诗人感受到历史的悲伤,情感深沉。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石翁婆”比喻历史的沉重与沧桑,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
- 拟人:古老的石塔与碑石仿佛有生命,与诗人对话,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高碣缠蛟龙,奇画耐风日”,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生命与存在的深思。
意象分析:
- 府帖:象征着生活的压力与责任。
- 古迹:代表着历史的沧桑与遗忘。
- 南唐石塔:体现古代文化的辉煌与永恒。
- 高碣缠蛟龙:象征着力量与艺术的结合。
- 石翁婆: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哀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府帖”指什么?
- A. 书信
- B. 诗篇
- C. 信物
- D. 画作
-
“南唐石塔好”中,石塔象征什么?
- A. 人生
- B. 历史
- C. 文化
- D. 现代
-
诗人最后感到“皆须为余泣”的原因是?
- A. 对古迹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迷茫
- C. 对人事无常的感叹
- D. 对自然的感悟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孤独感和人文情怀,但更倾向于表现自然的宁静。
- 李白《庐山谣》:在表现壮丽山河的同时,也融入了个人的豪情与壮志,情感更加激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